物理作為一門實驗學科,物理定理、概念都需要以物理實驗為支撐.物理實驗,不僅是物理學科研究的基礎方式,也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內容.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物理定理與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學反饋的信息來看,實驗演示具有生動、真實、有趣等特征,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大氣壓”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演示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首先,教師必須做好實驗器具的準備工作,具體包含:硬紙片、杯子等,然后往杯子里倒水,將紙片放在杯子上,讓盛滿水的杯子和蓋在杯上的紙片倒立,最后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結果.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硬紙片不僅沒有掉下,杯里的水也沒有流出.接著,教師自然地引入大氣壓這個知識點,再帶領學生實驗,幫助學生提高感性認知.在實驗中,學生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這樣的教學方式,拉近了學生與物理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引入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每節(jié)課開始,學生都處在情緒激昂、精力旺盛的時期,所以教師要通過有趣、生動的內容,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物理實驗作為課堂設計的重要選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物理實驗來設置懸念.
例如,在講“浮力”時,教師可以利用實驗組織教學,以說明浮力大小和影響因素,讓學生認識浮力,從而領會阿基米德原理.通過播放“南海一號”打撈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問:你是否明白沉船被打撈的原理?它蘊涵著怎樣的物理知識?然后讓學生思索為何氣球會升空?人為何能浮于死海海面?帶著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基于彈簧測力計,掛上用細線拴住的石塊,并且讓學生記錄彈簧測力計變化,讓學生發(fā)現(xiàn)石塊受彈簧測力計的影響,其數(shù)值不斷減小.再將石塊放到水中,引導學生觀察彈簧示數(shù).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測力計變化與向上托的力量.最后由教師點明浮力概念.事實上,浮力大小直接影響實驗活動與教學設計.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必須參與到活動中.為引導學生領會F浮與G排的關系,可以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在易拉罐中裝滿水,帶領學生分析和浮力相關的具體因素.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浮力大小和排開液體的物體重力關系,下按易拉罐的同時,小桶的水面也會隨之升高,此時教師可以通過探索水的體積和什么因素有關?此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認為易拉罐侵入水的與這部分水的體積有關.也就是:除開液體,排開的液體為V排,利用實驗就能知道浮力和V排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就能發(fā)現(xiàn)G排與F浮之間的關系,最后總結物體浮力和排開液體的體積關系.
二、物理實驗與生活實踐整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何學科都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一旦脫離生活,教學就顯得沒有任何意義.物理也是如此.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與生活有機整合在一起,在挖掘教學資源的同時,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增強現(xiàn)實生活與物理實驗的聯(lián)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與方向”時,教師可以借助《劉三姐》中的拋繡球,將繡球作為實驗材料,讓全班都參與到課堂實驗中.
三、利用小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來看,很多老師都存在這種誤解:課本中的小實驗都是課外知識,和考試沒有太大關系.在應試教育影響深遠的今天,課本小實驗經(jīng)常被教師忽略,根本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這些小實驗具有貼近生活、取材簡單、明了直觀、容易操作等特征,不僅有助于學生領會所學知識,也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學生提高動手能力.例如,在講“電磁鐵”時,教師可以提供自制電磁鐵的方法,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制作.通過實驗操作,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電磁鐵的學習特征與制作方法.
總之,學習興趣作為保障物理學習質量的基礎,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物理實驗,從學生感興趣的領域著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