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兩年之前,我注意到一個人,他常常在微博上@我,并附上自己新拍的視頻或制作的一些海報。某天出差途中,又看到他在微博上@了我,點進去是一段小視頻,我花了一分鐘時間看完,覺得被觸動,然后把他之前發(fā)的作品看了看,記住了這個人的名字。
我并不知道他未來的夢想是什么,覺得他敢想敢做。有一天在錄求職節(jié)目《職來職往》的時候,我對主編說起這個人,看看他是否有意愿參加節(jié)目。
沒想到后來我就在錄制節(jié)目現場見到了他,其貌不揚,戴著眼鏡,瘦瘦小小,求職方向是節(jié)目編導。很多老師問了他問題,他顯得不是特別自信,唯一的印象就是真誠。
后來我問了他一個問題,是當時我所在的娛樂節(jié)目組剛報上來的選題——有一對明星結婚了,他們給節(jié)目組寄了一張明信片以及一盒4顆的巧克力。我問他,如何根據這個線索做一條新聞。他沉默了一會兒說:先去微博搜索關鍵詞,看看還有誰收到了明信片和巧克力;然后看看是否有人收到的巧克力顆數不同;還可以把收到巧克力的這些人一一列出來,看看他們行業(yè)的分布;最后再聯系巧克力的品牌公司,問問這是否是他們的贊助,贊助了多少。
他說這些的時候,雖然語言并不華麗,但邏輯清晰,我爆燈選了他。求職成功之后,他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很多年前,就想進這個行業(yè),一直在努力靠近,今天成功了,以后會更加努力。
我們成為同事之后,他確實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在微信群里,無論哪個同事發(fā)了自己的東西,他都會第一時間提意見,也不管別人的感受如何。我有時開玩笑問他怎么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他說:“如果我把一個東西發(fā)到群里,就是要聽意見。如果沒有人給我提意見,我才會難過,因為表示沒有人在乎我。”
一開始,他因為不近人情而屢遭同事非議。時間久了,同事對此似乎已經習慣。再后來,他們也開始在群里提意見,理由是:大家都在說話,我不說,好像顯得我特別沒想法。
他把公司配置的電腦退了,自己換了一臺大的蘋果臺式機,說是效率高、速度快。他每天很早來上班,很晚才下班。他大概工作了大半年,突然有同事對我說:“你知道嗎,他一直住在公司旁邊居民樓的地下室,特小一間,進去轉身都難,里面什么都沒有。”同事說的時候,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能明白她的意思,一個看起來干勁兒十足、各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人,一個人住在地下室,即使對比我們北漂的頭幾年,也是太苦了。
有一次回他的母校進行電影宣講,我問他:“你家庭條件也不差,為什么要住地下室?”他說:“我想趁還能吃苦的時候趕緊吃點兒苦,以后不是沒苦可吃了,而是怕自己吃不了苦了!
年輕的時候,也沒什么資本,哪有多少虧可吃,想好了就全身心投入。我不知道他能在這一行走多遠,但我喜歡他做事的態(tài)度:簡單,堅定,果斷,不反復。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如此,即使失敗了,我想他們也不會有多少遺憾吧。
摘自《女友》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