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譯家。俗名陳袆。貞觀元年,他自長安出發(fā)去天竺游學,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間,在當時的佛教中心的那爛陀寺向戒賢學習,成為了著名的佛學家,以其在佛學的學識上受人欽佩。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長安。貞觀二十年,玄奘將自己的游歷所見所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是研究7世紀中亞和南亞各國,特別是研究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玄奘共翻譯佛經(jīng)75部、1335卷,并受命醬《老子》翻譯成梵文,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義凈:
義凈,俗姓張,咸亨二年(671年),他從廣州乘船去天竺,現(xiàn)在那爛陀寺鉆研佛學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羅瑜(今蘇門答臘)搜羅并抄寫佛經(jīng),滯留南洋又10年。義凈先后周游了30余國,歷時25年,共帶回梵文經(jīng)書400部,歸國后在洛陽翻譯佛經(jīng)12年,譯出佛經(jīng)56部,230卷,還寫出了《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書,記錄了南亞很多國家的社會、文化和宗教狀況。這些記載也是研究7世紀時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國歷史、地理的可貴資料。
玄奘西行示意圖:
玄奘西行:
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幾乎是家喻戶曉。故事雖然非全是真事,但是唐僧確實是有歷史記載的。唐朝時有一名僧人叫玄奘,佛號三藏法師,俗稱為唐僧。他原名是陳袆,公元602年生于河南。由于家中貧窮,13歲時便出家為僧。他聰敏好學,經(jīng)常研究佛經(jīng),到各地向高僧求教。公元626年,他來到長安拜師,聽過古印度(天竺)那的那爛陀寺有位戒賢法師,精通各派的佛學學說,于是覺心去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去學習和取經(jīng)。
公元627年,玄奘不顧洪荒出玉門關(guān)西進,抱著求學的心愿,橫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后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繼續(xù)西進,走了五天四夜,滴水為進。他到西域后,收了三名弟子,雖然沒有民間傳說那么法力神通,但是有著孫悟空的忠心,豬八戒的機智,沙僧的勤懇,經(jīng)過大雪山時,三個徒弟都被凍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走了2萬多公里,歷經(jīng)4年時間,終于到達了那爛陀寺。玄奘在那里向戒賢法師學習佛學理論。兩年后,他又到各地去游歷,前后到了100多個國家,參加過很多的佛學辯論會,沒人能駁倒他,因而名震印度。
玄奘在印度游學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帶回了梵文佛經(jīng)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贊賞和推崇。此后,玄奘在長安專心翻譯佛經(jīng),費時19年,譯出75部,1335卷。如今這些佛經(jīng)在印度已經(jīng)失傳,玄奘的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還把老子的《道德經(jīng)》譯成梵文,介紹給古印度。玄奘所寫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西行取經(jīng)的所見所聞,介紹了沿途各國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產(chǎn)生活等。這部書近百年來被譯成多國文字,很受研究者們的青睞。
公元644年,玄奘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他對促進中國同印度半島各國的文化交流,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