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
1、聲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聲母是指音節(jié)開頭的輔音。
例如“學”(xué)這個音節(jié)中的x就是他的聲母。
有的音節(jié)開頭沒有輔音,而以a、o、e、i、u、等元音字母開頭,那么這個音節(jié)就沒有聲母,也就是說他的音節(jié)的聲母等于零,稱他為零聲母音節(jié)。
愛(ài)沒有輔音,我們就稱它為零聲母音節(jié)。
2、韻母:
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韻母,就是指音節(jié)聲母后面的部分。
例如“限電”(xiàn diàn)的“iàn”就是韻母。
3、整體認讀音節(jié):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4、聲調(diào):
聲調(diào)也叫音調(diào),表示漢字讀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變化。
它是音節(jié)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
普通話語音里有四種聲調(diào),叫做四聲,它們的名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調(diào)號是標記聲調(diào)的符號,用“ˉ ˊˇ ˋ”表示。
聲調(diào)符號在音節(jié)的主要母音上,輕音不標。
5、隔音符號:
隔音符號的作用就是“隔音”。漢語拼音方案所規(guī)定的符號——’,必要時放在a、o、e前頭,使音節(jié)的界限清楚,不致混淆。
如:皮襖pí’ǎo,西安xī’ān。
讀輕聲的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語氣詞“吧,嗎,啊,阿,呢”等讀輕聲;
。2)助詞“著,了,過,地,得,們”等讀輕聲;
。3)名詞后綴“頭,子”等讀輕聲;
。4)重疊詞或重疊雙音節(jié)動詞讀輕聲,如“走走”;
。5)表趨向的動詞做補語時讀輕聲,如“太陽升起來了!敝械摹皝怼弊x輕聲;
。6)方位詞,如床上、公園里;
(7)名詞、代詞后的趨向動詞;
。8)量詞“個”“些”。
常用的拼讀方法:
、俾曧崈善捶ā秧嵞府斪饕粋整體,拿來跟聲母相拼。如:h-ào→(浩)。
、诼暷竷善捶ā日覝事暷赴l(fā)音部位,擺好發(fā)音的架勢,然后一口氣念出韻母,拼成音節(jié)。如:拼讀bā(巴),先閉上雙唇,憋住一口氣,擺好發(fā)b音的姿勢,然后一口念出a,成為音節(jié)。
、廴催B讀法——是把帶介音的音節(jié)分析成聲、介、韻三個部件,拼音時連讀成一個音節(jié)。如:q-i-áng→qiáng(強)
、苈暯楹夏负晚嵞高B接法--是把聲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來,構成一個拼音部件,再同隨后的韻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拼音標調(diào)規(guī)律:
有a不放過,(即韻母(也可說元音)中凡是有a的,標在a上。如lao,標在a上)
沒有a找 o e ,(沒有a,但有o 或e的,標在 o 或e 上。如lou標在o上,lei標在e上)
i u都有標尾巴,(i和 u并列時,標在后面。比如liu,標在u上,gui,標在i 上)
單個韻母不必說。(單個的韻母,當然就標它上面了)
有a標a
沒a標o e
i u并列標在后
拼音歷史
古代: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tǒng)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出現(xiàn)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xiàn)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tǒng)的集中表現(xiàn)。現(xiàn)在臺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xiàn)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xiàn)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lián)合國也承認的。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qū)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采用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shù)字形式
而最后決定采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tǒng),以便于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