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
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對于一個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需要靠透析維持
生命的人來說,史鐵生先生對墓志銘的
思索或許是自然的。他說:“我看好《再別康
橋》中的一句: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在我看來,那真是最好的對生死的態(tài)度,最恰當(dāng)不過,用作墓志銘再好也沒有!
他說的“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這一句,與徐志摩的句子區(qū)別并不大,只多了最后的四個字,但卻給人一種
寧靜的感覺。或許是與史鐵生先生的
信仰有關(guān),先生信仰基督教和佛教,想必也是相信所謂的清濁之分的。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jǐn)_和
影響,并認(rèn)為佛是出自塵世而又有潔凈不染的境界。“掃盡塵囂”四個字,使我想到,一個幼小的生命悄悄地降臨人世,然后隨著他逐漸
長大,他得以開蒙,并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鮮事物,他懂的事情越多,便會受到越多的
誘惑,受到塵世污濁氣息的浸染,直到進入暮年,才懂得
清凈本心,無欲則剛,拂去纖塵。
然后,輕輕地離去,正如他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讀《病隙碎筆》這本
書,我將這句話著重標(biāo)注,并在旁邊抄錄。但其中的另一句話更使我眼前驀地一亮。先生說:“讓
寂靜,甚至讓遺忘,去讀那詩句!逼鸪踝⒁獾竭@句話,或許是
因為它的晦澀難懂;但看到另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話頗使我心儀:死后就不必再留戀任何生的形式痕跡。該記住的,人們會記起;該
忘記的,人們便不再有
記憶。闊綽的墓園,甚至精致的地宮,有些是生者的生前所愿,是要借此死后哀榮;有些則是生者強加給死者的“貪婪”。
心靈的告慰與
精神的親近,要遠(yuǎn)勝過功利的朝拜和流于形式的祭奠。大張旗鼓地吹打喧鬧和交通擁堵下的浮躁心境,會有利于死者
靈魂的安寧嗎?生死兩疲憊。是啊,我們口口聲聲說著讓死者入土為安,又為何還用生者的
虛榮去驚動了他呢?現(xiàn)在想來,寂靜與遺忘,的確是再
合適不過的方式,湮滅了一切的喧囂,讓死者安詳?shù)厮ィp輕地離開,不驚動任何人,不帶走一片
云彩。
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