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法國的
雨果
曾經(jīng)這樣感嘆:“
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
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惫爬系臇|方,人們也世代傳承著一句淺白的俗語:“宰相肚里能撐船。”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
包容超越了國
家、語言、民族和
文明的界限。
包容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英國有句諺語:“世上沒有不長雜
草的
花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對他人的體諒和理解之上。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鮑叔
牙對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壯舉;李世民對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對士子學人的包容,則迎來了繼戰(zhàn)國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的高潮。
包容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佛經(jīng)有言:“一念境轉!蓖敲鎸λ说倪^錯,耿耿于懷,睚眥必報帶來的是
心靈的負累,真正仁者覺者會
選擇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
教訓”,終于能夠興師復仇,一
雪前恥。齊王韓信未發(fā)跡時有過“胯下之辱”,但在統(tǒng)一之后,
再見到當初侮辱
自己的無賴兒郎,卻能不記前嫌地任命他為巡城校尉。僅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
魯迅先生的“一個都不寬恕”未免失之偏執(zhí),但那是在喪失了迂回的
耐心后對黑暗現(xiàn)實的極端反抗。他還說過“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縱容。
人類社會是由潛在的
規(guī)則加以維系的,無節(jié)制的縱容同樣會造成社會的畸形。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卻,
因為“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真正的包容,應該如伏爾泰對其政敵所說:“雖然不贊同你說的每一個字,但
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
康德告訴我們“只有兩樣事物能讓我們的
內(nèi)心深深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璀璨的
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
道德法則”,如是我聞;當今世界、種族、宗教沖突不斷,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將變成
美好的人間,如是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