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翩翩起舞的蝴蝶時,是否想過,這樣一個
美麗的
身影,
曾經(jīng)卻是一只只能在地上或者
樹上爬行的毛毛蟲呢?它
經(jīng)歷了多少苦難才破繭而出,成為一只
自由飛翔的彩蝶!其實,每個人的
人生都是如此,只有敢于破繭,敢于吃苦,才能化蝶而出,展翅高飛,贏得
成功。
晉代有個將軍叫祖逖,年輕的時候就心懷遠大
理想,每次和
好朋友劉琨談起報效
祖國時,就熱血沸騰,不能自已。可是
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如何才能實現(xiàn)破繭成蝶的
夢想呢?祖逖決定邀請好友劉琨和自己在半夜里一聽到
雞叫聲就爬起床,
一起拔劍練武。說時容易做時難,就這樣,祖逖和劉琨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炎炎酷暑,都從不間斷,從不喊苦。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jīng)過刻苦磨礪,兩人終于都成為了文武雙全的人才。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實現(xiàn)了他們當初“破繭成蝶”、報效祖國的夙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聞雞起舞”的故事。聞雞起舞,必須吃苦,苦盡甘來,自然蝶舞。
在地上結(jié)“繭”的人很多,
夢想變成“蝶“的人也不少,可是沒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
堅強意志和決心也是不行的。有個成語叫“臥薪嘗膽”,想必大
家都知道。
我們假設勾踐回到越國后,自暴自棄,而不是懸掛苦膽,以苦為警鐘;假設他不是睡在柴房,以苦為鞭,時刻勉勵自己要報仇
雪恨,那么就不會有日后的反敗為勝了。所以說,敢吃苦,敢于下定決心,才能成“蝶”。
晉朝著名
書法家王羲之有個兒子叫王獻之,小時候就
特別羨慕父親,夢想也能成為著名的書法家,光宗耀祖。可是小時候的王獻之又怕吃苦,字也寫得東倒西歪。有一次,他寫了個“大”字給父親看,父親見其字毫無筆力,就在下面加了一點示范給王獻之看。王獻之覺得自己寫得不錯,只是父親瞧不起自己,就又送給
母親看。沒想到他母親說“吾兒磨盡三缸
水,唯有一點像羲之”。王獻之頓感無顏,倍感慚愧,于是下定決心,不論嚴寒酷暑,都
手不離筆,奮筆疾書。
長大后,他終于成為與父親齊名的“二王”書法家,實現(xiàn)了奮飛成蝶的夢想。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品嘗
苦味,以苦為樂,從而實現(xiàn)奮飛成龍,破繭成蝶的夢想吧!
【點評】這是一篇主題鮮明、結(jié)構嚴謹、語言生動、論證有力的佳作。首先,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將“毛毛蟲搖身一變成為了蝴蝶”這一
大自然奇觀提煉為“破繭成蝶”的主題,即敢于吃苦、方能成功的主題,造成先聲奪人的氣勢。接著,作者用“聞雞起舞”“臥薪嘗膽”“獻之學藝”三個典型事例條分縷析,深入論證這一主題。最后發(fā)出號召,呼應開頭,深化中心。
(點評: 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