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哪兒,
家就在哪兒。
--題記
小時候,家很具體。
那時的家園,是用泥捏的村子,是一個土坡、一灘河
草、幾尾青
魚,是一
家人的飯桌,是幾顆玻璃球,是
小伙伴的爭吵,是爽朗的笑聲,是
樹上的
鳥窩、
蟬鳴……
那時,腳很小,走不了太多的
路。家也很小,沒有太大的地方。
那時,家很窮,屋子很老,窗子很小,
陽光灑進(jìn)來,清
風(fēng)拂過臉龐,
陪伴著
我日復(fù)一日的
快樂。
那時,家的意識很濃。
夜晚,站在遠(yuǎn)處,遠(yuǎn)遠(yuǎn)地望著燈火如豆,就能清楚地認(rèn)出家的方位。一次次,迎著那如豆的
燈光敲響家
門,看到那
熟悉的笑容,熟悉的
溫暖,心,一下子變得很靜,很輕,也很暖。
后來,又有了家--城里的家。
腳長得大了,路走得遠(yuǎn)了。家,自然就遠(yuǎn)了。
那時的家,是窗明幾凈,是紅木家具,是名牌家電,是柏油
馬路,是五彩變幻、徹夜不滅的路燈。有時,站得很近,卻找不到
回家的路--仿佛到處是恍惚的光,陌生的臉,冷漠的笑。
那時的家,很具體,又很模糊。
那時的家,有門牌號。那時的家,卻沒有方向,只有數(shù)字般的
記憶。
那時的家很硬,沒有土地般的柔軟。所有的家都很硬,所有的人也是。
就在那個時候,
明白了什么都會消逝,土捏成的家,也會因
歲月而風(fēng)化。
再后來,坐了火車--家就更遠(yuǎn)了。家的概念卻莫名其妙地清晰起來。家,成了實(shí)實(shí)在在的東西。
這時,家似乎變成了忘卻,忘卻
過去,
因?yàn)?/font>前面有很多路,家在每一條路上。家,
原來不再是物質(zhì),它浸漬在心里。家是五天才到的郵件包裹,是在天氣
變化時提前打來的
電話,是親人的深情囑托,是一家人的綿綿不斷的
思念與
牽掛……
多年后,此時的我才明白,對于家,我們?nèi)允倾露暮⒆印?br> 懵懂的孩子知道了懵懂的道理:
心在哪兒,家就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