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三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1
這天,我讀了作家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差不多先生傳》。這個題目十分搞笑,我?guī)е唤z好奇讀完了全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聽不明,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他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去幫媽媽買紅糖,結果卻買成了白糖,他媽罵他,他卻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上學時,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山西同陜西,不是差不多嗎?”
他長大后在店鋪做伙計,做事總是不精細,“十”跟“千”常常寫錯。掌柜的生氣了,罵他不仔細。他只是笑嘻嘻的賠留意道:“千與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他不滿地說:”八點三十分開,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yī)生。誰知家人弄錯了,喊來了西街的牛醫(yī)王大夫。他說:”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嗎?就讓他試試吧!“王大夫走上前,用醫(yī)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會兒,他便一命嗚呼了。他臨死前,說:”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了這句格言,方才絕氣了。
他死后,大家都說他看得破,想得開,于是,人人都象他學習,很快變成了一個”懶人國“。
讀了這篇文章,我認識到了懶惰和做事馬虎的危害。我們絕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不求上進,馬虎行事,這樣只會讓我們一事無成。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2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過國人的劣根性,胡適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另辟蹊徑地采用了獨特的寫法,即用樸素簡練的白描,兼用嘲諷和夸張的手法,描寫出了國人此時的這種“病”。
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畫像和生平傳記。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這種毛病,他將這個人叫“差不多先生”,這位先生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對他來說,紅糖與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陜西是差不多,火車發(fā)車遲與晚差不多,看病找獸醫(yī)也差不多,最后白白搭上了性命,諷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寫作手法輕松活潑,這種手法秉承了胡適先生一貫的溫和作風,但是其談論的問題卻是非常不輕松的。差不多先生雖然死了,卻為很多人崇拜,認為其不計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對于這種偷換概念的誤讀對于社會的影響,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擔憂,想用文章來警醒國人——這是一種病。文中的幽默諷刺手法讓這篇文章成為了善意的規(guī)勸,而不是激烈的口誅筆伐和抨擊攻訌,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點。
這種差不多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一種陋習,想要根除實在相當不易,F(xiàn)代社會這樣的人還有大把的存在,他們感覺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存在,這是一種無追求的,無追求的,不求上進的壞風氣,我們應該時刻警惕,摒棄壞習慣。
差不多先生傳讀后感3
今天,我讀了《差不多先生傳》這本書,這本書寫了“差不多”先生做任何事都只做到了差不多,沒有做到非常完整。從他的經(jīng)歷來告誡我們要認真做事,精細做人。
“差不多”先生做事非常馬虎。有一天,他突然得了急病,于是趕緊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醫(yī)生,可家人不知道汪醫(yī)生在哪里,就把西街的牛醫(y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看到是王大夫來了,心想:哎,汪醫(yī)生和王大夫都差不多。于是,作為獸醫(yī)的王大夫就給“差不多”先生治病,可是王大夫畢竟是給牛治病的,最終“差不多”先生死了。
看到這滑稽而可悲的一幕,我無奈地搖了搖頭。我在生活中,也有見到許多做事馬虎的人,他們做事都是隨隨便便應付一下而已。我看到這些人后,就產(chǎn)生了一些疑問:他們?yōu)槭裁醋鍪露既绱笋R虎呢?難道就不能做好一點嗎?我仔細想了想,自己何嘗不像那馬虎的人?媽媽有時對我說答題認真點,可是我總覺得答得和答案差不多就行了。我不僅學習上馬虎,在做家務這件事上也粗心大意。媽媽經(jīng)常督促我把碗洗干凈點,我卻還不耐煩地大聲說:“洗得差不多就行了呀,洗那么干凈干嘛!”看來,我以后一定要改掉這些壞習慣,成為一個凡事都認認真真對待的人,不能做和“差不多”先生一樣的人。
有一句名言說道:如果你在小事上茍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個茍且的人。凡事都要認真,精細地來做,否則會釀成大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