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浮生六記讀后感集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生六記讀后感1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著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于沈復與陳蕓的愛情,我羨慕著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于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著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于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雖為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蕓雖在饑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后,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凄慘。就在陳蕓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huán)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后,不覺中發(fā)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為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蕓作為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系,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蕓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茍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為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為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wěn)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蕓,聰明的蕓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蕓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蕓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蕓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眾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涂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蕓嫁于沈復實在是凄涼。到頭來,蕓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讀后感2
《浮生六記》全書僅兩百余頁,網羅譯文與原文。說是六記,其實只需四篇,議論的都是糊口細節(jié)、交朋結友、游山玩水之類的事。初讀時我很訝異和洽奇,就如許一本議論糊口細枝末節(jié)的書,為什么能從清代傳布至今,兩百余年來被無數文人騷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書中沈復的妻子——蕓這小我物所吸引,林語堂說她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心愛的女人”其實是不為過。
蕓出生伶丁,四歲失怙,依靠一雙巧手給人刺繡維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書。雖然身世不好,但蕓聰明有情趣,自學認字,會吟詩為難刁難,在身為文人的丈夫面前,還能時常對詩人、詩句作出不俗評價。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女子大多困在閨閣之中。而蕓卻對外面的世界非常獵奇,敢女扮男裝隨丈夫外出看廟會,也敢單獨乘船夜會要出遠門的丈夫。
沈復愛好養(yǎng)花養(yǎng)草、擺弄盆栽,好交朋結友、游山玩水。蕓不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輔佐。蕓說沈復的插花兼?zhèn)滹L晴雨露多般妙處,可謂精神入神,只是畫畫里頭,有草蟲之法,何不師法。于是,她便找來螳螂、蟬、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還清算一下蟲腳:或者抱開花梗,或者踩著葉子,有板有眼。沈復與伴侶出門嬉戲,苦于沒有熱食,掃了喝酒吃茶品茗的興致,蕓便雇來賣餛飩的擔子一起出游,溫酒熱粥,還不消本身脫手,比當代人野炊還高級。難怪沈復說世上再也沒有如斯會意的女子。
蕓對待尊長很恭敬,對待下人很溫順,天天見日頭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復不肯起床,還取笑她。蕓卻說不想公婆說新娘懶惰。蕓由于能念書寫字,公公便讓蕓擔任寫家里的手札。后來由于婆婆關系,蕓讓公公誤會。蕓甘愿本身受誤會,也不肯在婆婆那兒那里失了歡心。
蕓的啞忍與她缺乏呵護的童年有關,她的舉動在如今看來大概有些懦弱,但連系那時的時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貴在于風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來通文辭、善言語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時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蕓的身上,竟無邪未鑿地湊成了一體。沈復家境中落,他們夫妻的日子良多時辰過得非常貧苦,但在這貧苦困難之中還能過出文藝清雅、暖和明媚來,里里外外無不是蕓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