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下面本站為您精心整理了詩經子衿的讀后感優(yōu)秀二篇,希望可以啟發(fā)、幫助到大朋友、小朋友們。
詩經子衿的讀后感 篇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規(guī)定十分嚴格,必須按不同社會階層的要求而穿著。漢代以前,商人不得穿絲綢,只能穿葛麻。戰(zhàn)國時期的呂不韋因為是商人而備受歧視,所以投機政界,以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而讀書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著當時很優(yōu)雅高貴的青色衣服。因此,詩中“青衿”指代書生,后成為文人賢士的雅稱。
《子衿》的作者應該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沒見到心儀的人,心里有些擔憂。女子走上城頭,想借著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為什么還沒有來?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腳來張望,一點焦急,一點固執(zhí),一點失落,一點嗔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躍然紙上。
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也是青色的!睹珎鳌氛f:“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也許在古代女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關于青衿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赌档ねぁ分械牧鴫裘、《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這樣的思慕、等待、張望著“青衿”,一往情深深幾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閨寂寞人。常言道,癡男怨女,為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那癡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西下,還有女子的翹首期盼。
詩經子衿的讀后感 篇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本詩的詩旨,確實如《毛詩序》認為:“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朱熹認定本詩詩旨為“淫奔之詩”,正是朱熹對儒家學問的一知半解之處。本詩的春秋筆法難度,在一個‘子’字。‘子’,十二地支之起手式也,難道就指固定的張三李四嗎?以一‘子’而代‘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就是以一貫之,怎么解釋?我不懂,自己體會,我只知道學也。
要讀懂《周易》,必須正確解出《詩經》;要正確理解《論語》,也必須在正確解出《詩經》基礎之上。孔子的春秋筆法,難度就在‘一二三’個字的正確理解之間,“嘗一臠肉,而知一鼎之調;知滴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君子敏而求之,載馳載驅間,貴玉賤珉,采采卷耳也!”我的春秋筆法,自許超顏回而不‘比羞’(媲貅),當仁不讓也。媲貅,君子周而不比,要‘比’就能納‘周’(周,《周南》也)而行。今人總是以平面觀察世界,連語言都平面化,何其愚昧無知也。求易舍難,總要求不付出努力而坐享其成,有這樣的美差嗎?如果問我寫這些文字有什么用,對不起,我不知道你要怎么用?劉禹錫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則明。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出,智慧之水自然不泛濫成災;龍之不出,智慧之水如覆水難收也。
為簡化過程,我裁《子衿》、《短歌行》、《陋石銘》、《論語》,執(zhí)‘經營四方,四方攸同之道而采,讀后感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越陌度阡,舍用相存。
舍之則藏,用之則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挑兮達兮,在城闕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