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具體的東西比抽象的東西容易被感知。人獲得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而感知的,所使用的感官越多收獲也越大。那么,怎樣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既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規(guī)律,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fā)求知興趣,并增強他們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
關鍵詞:初中生物;課外探究;興趣;小組
把生物課外科技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能給學生發(fā)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提供良好的機會。因此,我認為通過組織學生成立生物興趣小組,指導小組成員發(fā)現(xiàn)、探索和解決一些生物學問題,了解生物科學在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以及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會更有助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升華為理想和志向,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參與活動進而認真學習生物知識,最終達到新課程生物教育教學的總體目標。為此,我結合平時的實踐做如下介紹:
一、循序漸進地開展活動
1、初期開展活動的要領。生物興趣小組成立之前,一定要從自愿報名的學生中挑選骨干精英來組建,相當于第一梯隊。當核心成員組隊完成后,就可以開展活動了。剛開始時,教師一定要跟進指揮,活動內容一定要選擇比較簡單,又容易出成果的項目。如結合元旦制作賀卡、開展葉脈書簽制作、蠟葉標本制作活動,通過展示交流,擴大興趣小組的影響力。此階段我們并非搞精英教育,而是打品牌,為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做準備。
2、活動中給學生探究的空間。教學活動不是老師一個人的活動,我們需要尊重學生在學習探究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我在引導學生進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時,就給了同學們比較寬泛的留白。整個實驗從取材、預設、自變量設定和控制、取樣、對比組設置,甚至所需的條件都可以由學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意見,有的同學試著用吐出的唾液,而不用無菌棉球提取的純凈唾液。在實驗過程及其討論總結時,我根據(jù)實驗情景引導和參與對學生探究的質疑和提升。
3、中后期對小組的管理。學生做實驗時,要合理把握“放”的度,進行必要的課堂組織和管理。因為面向全體學生才是新課程的首要目標。當有更多同學想?yún)⑴c時,一定要健全組織機構,即使同一個班級,也不能只設立一個組,分成幾個小組,讓骨干學生擔任小組長,充分發(fā)揮各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班級、年段中營造人人搞活動,人人有收獲的良好活動氛圍,最終實現(xiàn)新課程的首要目標。
二、合理安排活動內容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第二個重要目標。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jīng)濟活動、生產(chǎn)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生物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搭建好平臺,才能有更豐碩的成果,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達到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因此,活動的過程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1、因地、因人制宜。生物學課外活動應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校及周圍的條件、需要以及學生的情況來安排內容。例如在學生中開展植物種植、動物養(yǎng)殖小活動,往往會帶來一片驚訝。對此,我開展了種子萌發(fā)所需環(huán)境條件的探究實驗,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漲,當種子萌發(fā)后,又充分利用資源,用純水與土壤浸出液來培育幼苗,同時讓學生知道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2、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而不是教學進度開展活動。萬物的繁衍生息都有其規(guī)律。作為生物興趣小組,在時間、經(jīng)驗、設備等方面都會受到種種限制,因此必須用最有效的條件來為課外活動服務。例如關于家蠶的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過程,人教版生物教材的教學計劃安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的第二節(jié)課,下學期的開學一般都是在農(nóng)歷正月,而蠶的孵化期一般在農(nóng)歷三、四月份。對于家蠶的養(yǎng)殖,可以在七年級或八年級下學期的農(nóng)歷三、四月組織興趣小組開展養(yǎng)蠶活動,然后以階段性的成果(四個生長發(fā)育期)在全班學生中展示交流。
三、重視活動成果的展示
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應該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獲得的小小成功,都將是極大的樂趣。
日新月異生物科技成果無時不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意無意聽說很多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教師可以結合學習內容簡單地介紹相關的生物學新成果不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產(chǎn)生興趣。
還可以舉辦自己的成果展覽會,可展出課外活動小組栽培的植物、飼養(yǎng)的動物或制作的標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組成員得到提高,又能使其他學生受到教育。這樣,既讓學生懂得了身邊的植物名稱,又進行了熱愛校園、美化校園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
總之,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學生逐步認知的過程。生物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提高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同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參與者,教師千萬不能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fā)生錯位。只有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教師才可以得到更多的組織活動的經(jīng)驗,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