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程是初中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思想品德教師除了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之外,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上的不斷變化和綜合能力的提升。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做好德育工作,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方法;自主學習;素質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不僅是一門學生日常學習的基礎學科,更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非常重要的引導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只有在學生的基礎教育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讓學生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少走彎路。如何更好地做好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工作,是每一個本學科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不斷實踐的重要課題。本文將結合筆者的具體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自己的幾點拙見。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來,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將思想品德課中的知識進行遷移,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通過思想品德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在這些正確觀念的指引下,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進一步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師要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學科知識進行梳理和遷移,使學生將這些知識納入總結的思想品德知識框架中,讓學生具備合理聯(lián)想、拓展知識空間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正常情緒”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以問題式教學的方式引入課題,比如提問學生“表達情緒的不同方式”“情緒的變化會不會影響人們的身體狀況”“影響情緒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等等,通過學生自己的情緒變化體驗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所學課題當中,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鞏固這些知識。
三、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學生習慣了通過死記硬背來提高分數(shù),他們認為只要把課本上的內容記住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這樣學習的方式不但不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反而會抑制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現(xiàn)代教育中強調的素質教育思想背道而馳。因此,要改變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轉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的差異性將學生進行分組,對于不同情況的學生,教師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力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個性發(fā)展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快樂學習,成長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切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然后在目標的指引下,按照教學計劃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度,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通過對思想品德學科知識的學習,真正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中學時代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學生的身心都處于成長的關鍵期,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會對學生終身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具備讓思想品德理論知識回歸生活的理念,經(jīng)常運用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真實案例來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知識的實用性。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到思想品德知識的無限魅力,活躍的思維被激發(fā),從而開始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生活與學習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參與熱情高漲,教學質量也得到明顯的提高。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積極想辦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chuàng)造高效的課堂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恰當情境,提高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習的重視程度,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和拓展能力,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疏鳳芳.基于翻轉課堂的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研究: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軟件導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