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高中歷史情境教學的途徑可歸為兩大類:真實再現情境和虛擬情境。
[關鍵詞]高中歷史;情境教學;課堂實效
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边@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 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學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認為高中歷史情境教學可歸為兩大類:真實再現情境和虛擬情境。
一、真實再現情境
1.生活化展現情境
生活化展現情境,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通過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如宜州白龍公園內的會仙山,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及其將領唱和詩碑刻、翼王亭及點將臺等,學習到太平天國運動時,將學生帶到這個地方,配以教師的語言講解,或者事先讓學生作準備,由學生來講解。1857年6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不得不離開天京出走,率部轉戰(zhàn)于浙江、福建、湖南等地,于第二年進入廣西,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1859年10月,石達開攻克了兵力薄弱的桂西北重鎮(zhèn)——慶遠府,其府治宜山縣正是今天的宜州市。1860年春,石達開在慶遠鎮(zhèn)度過自己的30歲生日,又率領部屬同游會仙山白龍洞,偶然看到石壁上的一首五言律詩,頓時詩興大發(fā),欣然揮毫,步其韻律和詩一首:“挺身登峻嶺,舉目照遙空。毀佛崇天帝,移民復古風。臨軍稱將勇,玩洞羨詩雄。劍氣沖星斗,文光射日虹。”石部將領、隨員見狀,也紛紛題詩仿效,事后一并刻之于石壁,成為一塊“翼王題壁詩碑”。這是至今全國發(fā)現的唯一的太平天國詩文石刻,學生在這些崖雕石刻前更能領略到太平天國將士的英雄情懷。
另外,生活化展現情境還很適用于鄉(xiāng)土歷史的教學,將學生帶到歷史遺跡、博物館中,既能在特定情境中使學生產生對家鄉(xiāng)歷史的情感體驗,又能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2.圖畫、錄像再現情境
播放圖畫、錄像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歷史文物圖、人物像、場景圖、遺址遺跡圖片、紀實照片、漫畫、動畫、歷史錄像、影視作品等都可以用來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才的起點”,由激發(fā)興趣入手,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和學習動力,在這方面,通過圖畫和視頻遠比單純說教有效而實用。
例如,在學習《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一課時,如果只是按教材用語言講解,學生對符號化、筆畫詳備、結構嚴整、筆畫簡約、勾連不斷、流暢縱情等專業(yè)名詞很難有一種明確的體會,而通過展示古代書法繪畫作品的圖片,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通過欣賞和對比,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楷書的演變歷程,體會到隸、楷、行、草不同書體的藝術特征,教學效果更好。
比如,學習抗日戰(zhàn)爭中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時,歷史照片和紀實錄像所釋放出來的歷史真實性與細節(jié)是任何語言描述都無法比擬的。學生在這些歷史照片和紀實錄像所營造的情境中,能深切感知日軍滅絕人性的滔天罪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什么讓日本軍隊喪失人性?軍國主義的表現有哪些?對這段歷史該如何反思?使學生從感性地了解日軍獸行轉到深刻地認識軍國主義的危害,人性又理性地看待這段歷史。
當然,所有用來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的圖畫、錄像都需要經過教師的精心選擇。教師應讓學生帶著明確、具體的問題進入情境,在調動情感、激發(fā)求知欲的基礎上,使他們能進一步投入到對學習主題的探究中去。
3.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可使人通過聽覺產生直接的情感體驗,從而喚起情感的共鳴。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人心動神往,容易把聽者帶到特定的意境中。用音樂營造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彈奏、演唱以及學生演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意境以及情境的發(fā)展都要對應、協調。
如學習改革開放的內容時,可播放《春天的故事》音樂視頻,在優(yōu)美的音樂和改革開放重大瞬間的畫面中,學生被帶入改革開放后中國所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情境中。教師提醒學生思考:為什么歌詞中會選擇1979年和1992年這兩個年份?在引起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動力。再如在學習“九一八”事件時,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感受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那個悲慘的時候”?為什么不得不流浪?怎么才能回到那可愛的故鄉(xiāng)?在音樂氛圍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二、虛擬情境
1.教師創(chuàng)設
教師可根據課程需要,以史實為依據,通過文字、圖畫材料虛構出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生動的具體場景。虛擬情境中的人物,或許歷史上沒有其人,但是敘事中涉及的事情、人物生活的歷史環(huán)境、所信奉的思想在歷史上是真實的。歷史教學中的虛擬,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加以合理的想象,所以這個“虛擬”的前提就是真實。由于歷史的過去性,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很難將所有的歷史場景、現象真實還原,也不可能經常帶領學生親臨歷史遺跡。因此,創(chuàng)設虛擬情境能為“神入歷史”提供重要的渠道。如在學習雅典民主政治時,廣東的夏輝輝老師創(chuàng)設了“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情境,通過描述一個虛構的人物——雅典公民帕帕迪一天的生活,使教材中晦澀難懂的政治名詞,如城邦體制、民主政治、直接民主、陶片放逐、輪番而治等鮮活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雖然這個情境還有不足,但并沒有突破歷史教學“求真”的底線,它給廣大歷史教師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無法還原歷史真相時,真實的歷史是需要想象來使之連貫、豐滿和生動的。
2.學生表演體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斑M入角色”即“假如我是歷史上的××”;扮演角色,則是作為歷史上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于學生自己扮演角色,能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對相關歷史內容的內心體驗,有助于學生“理解過去的人們”,對歷史行為和結果的復雜性持一種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態(tài)度。
如在學習“美蘇冷戰(zhàn)下的世界”時,先呈現歷史照片:一位戰(zhàn)地記者在越南戰(zhàn)爭中拍攝的一張照片《在燃燒彈中無助奔跑的孩子》。然后設問:假如你是其中一個奔跑中的孩子,說說你的感受。如果要你給這張照片擬一個標題,你會用什么標題?為什么?為了有效用地“神入”,學生必須對歷史問題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避免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理解歷史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神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解釋其行為,從而形成學生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和評價。
教師還可把歷史課本中的一些內容,改編成“歷史課本劇”。這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把它當作完完全全的戲劇表演,但歷史課堂里歷史劇的表演能使一個個人物逐漸豐滿起來。編演歷史劇的過程是學生體會、再現歷史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幫助學生全身心地感觸歷史。學生不只是歷史情境的感受者,也是創(chuàng)造者。被動與主動相交融,體現出積極的一面。
如在學習百家爭鳴的內容時,讓學生來編演歷史劇《稷下學宮》,由學生自行分工,教師適當給予指導。學生自行搜集整理材料,編寫劇本,分配角色,排練表演。通過編演這個歷史劇,不僅顯著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而且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背景,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這遠比教師單純在課堂上講述要有效得多。
以上所述情境教學的各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但要注意的是,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設計中,都應伴以教師的語言描繪和教師的引導,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有很多也各有特點,情境教學法只是其中的一種。它注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滿足了中學生青春期認知心理上的一些需求,開拓了學生的歷史知識視野,真正實現了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從而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健.高中歷史情境教學方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2] 田慧生.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時代特征與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