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論文頻道
 
 網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欄目類別:論文發(fā)表網

新時期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更新時間:2018/4/8 22:57:00  瀏覽量:8123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校的任務絕不再是灌輸知識,而是給未來提供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學生。高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更為重要。本文根據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圍繞“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提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些基本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yǎng) 課堂教學

  與一般意義的“素養(yǎng)”概念不同,“核心素養(yǎng)”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fā)展、合作參與創(chuàng)新實踐。它具有可培養(yǎng)性、可塑造性、可維持性,是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的,這也是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必然要求。

  現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準則,而作為中學教育強調的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從價值取向上看還是從指標上看,都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同時注重本國歷史文化特點和教育現狀。因此,基于中國國情的“核心素養(yǎng)”,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來構建。

  就高中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言,教師更應以國家方針政策為指導、以課程標準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工作中注意每一細節(jié),以學生發(fā)展為目的組織課堂教學,使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具體說來,我認為以下基本方法必不可少。

  一、目標性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其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因此,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目標及其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有鑒于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須思考如下問題:一是目標是否準確,與教學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是目標是否具體,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具有可操作性;三是目標是否適度,即是否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適合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與能力層次;四是目標是否能夠落到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一言以蔽之,教學目標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它是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前提。

  二、民主化教學方式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老師始終占主導地位,這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谛抡n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同時應親近學生,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不再讓他們覺得有問題不敢問,有不懂的地方不敢去請教。

  所以,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首先須打破課堂上“一言堂”的傳統(tǒng)模式,奠定學生的“課堂中心”地位,然后教師要改革課堂教學方案,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通過寬松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更多思考問題和練習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這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經之路,也是讓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至于成為一句空話的不二選擇。

  三、啟發(fā)性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高中歷史教學更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注意把握住課堂教學的尺度,讓學生在教師有意識的啟發(fā)下,能自主地跟進老師的思路,從而啟發(fā)學生各項思維和能力。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須抓住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開放、趣味性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其求知欲望,激勵學生積極思考。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都有表現自己并希望得到老師認可的渴望,所以,教師完全可以拋出設計科學的問題,讓學生以進行思考、討論,學生才會加深對所學習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課堂教學的效果才能顯著,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落到實處。

  四、研究性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高中歷史實際,教師選擇具有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的課題,讓學生通過深入的探究獲得知識并加以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例如:學完《抗日戰(zhàn)爭》一課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研究小組,各小組可以圍繞課題內容自己確定研究小課題、研究方向與目標,然后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查閱資料、請教專家、觀看紀錄片、走訪抗戰(zhàn)老兵等方式,完成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任務,最終寫成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一次報告會,讓各小組展示研究成果。

  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通過小組成員的努力與參與,讓學生懂得互相團結,合作共贏,同時又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形成了新的學習思路與方法,這就使得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理念就得以彰顯。

  眾所周知,歷史素養(yǎng)有助于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歷史思維品質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更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而作為一項長期的工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引起重視,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敢闖新路,才能提升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峰.高中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研究講述[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22):60-62

 與核心素養(yǎng)有關的高中歷史論文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