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論文頻道
 
 網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欄目類別:論文發(fā)表網

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更新時間:2017/2/1 17:14:00  瀏覽量:2650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許多教師對這門課程的認識程度不夠,導致仍采用落后的“灌輸式”教學,因此,課堂教學并沒有達到新課標中提高小學生道德品質的要求。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才能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是培養(yǎng)中高年級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適應社會化發(fā)展的綜合課程。學好這門課程,才能為學生以后成為一個能夠正確認識社會、參與到社會、適應社會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同時,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課程作用,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人。新課標要求課堂要有效、高效,但是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率不高,怎樣改變現狀,讓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呢?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在實踐中學習

  品德與社會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光靠教師的講述,學生是無法充分認識到道德在社會中的體現的。因此,教師要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愛探究的特點,把學生帶入到社會這個大課堂中,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到社會中學習、體驗、開闊視野,提高道德認識和道德水平,從而提高課堂有效性。如,在學習《綠色小衛(wèi)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周圍的工廠附近、馬路邊、水塘附近尋找、發(fā)現亂倒垃圾的現象,思考其導致的河流污染,小魚難以生存,空氣質量差,人們的健康和生活都受到影響等后果,讓學生通過看、聽、聞認識環(huán)境破壞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這樣,學生自然就提高了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認識到保護大自然人人有責,從而達到塑造學生美好心靈,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

  此外,要聯系實際生活,進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學生步入生活,在體驗過程中受到教育,能更好地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如,在學習《父母的疼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認真體驗與父母相處的過程,引導學生從細節(jié)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升華到愛父母、孝敬父母的高度。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父愛母愛的偉大,而且能夠學會從行動上關心、體貼家人,像給父母捶捶背,幫父母做點家務等等。

  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品德課才是把教育目標落到了實處,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道德品質的含義。

  二、倡導自主學習

  品德與社會課注重實踐,但如果每一節(jié)課都放到生活或社會實踐中去落實,也是不太現實的。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來的知識,印象更深刻。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使用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課堂目標,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學習《法律護我成長》《鴉片戰(zhàn)爭的背后》等課文時,就需要教師合理組織課堂。對于這類型的課文教學,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即先讓學生自主看圖,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然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產生與現實生活相關的聯想,利用此經驗,設置出適合的情境,通過學生參與角色表演的形式來完成學習。如,學習《法律護我成長》時,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故事情境,并要求學生在情境表演中感受法律對兒童的保護作用。合作式學習適合于有關歷史、地理、社會常識的教材內容。教師要在課前讓學生收集社會信息。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在小組內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并合作、討論,每個小組形成一種討論結果。之后請小組代表向老師做匯報。在匯報過程中,老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意見,并且和其他小組形成互動。

  三、完善評價體系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完善并建立新的評價體系,不能只重視分數,還應重視學生在道德品質、情感和能力方面的提高。當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一些優(yōu)點的時候,教師要及時給予贊賞和肯定,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一個“不隨手丟垃圾”的行為表示贊揚。教師在評價時也不要只注重學生對知識背誦程度的掌握,還應當重視學生的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是否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否能夠學會和他人相處,能不能做到孝敬父母等,因此,教師的評價應當多樣化、全面化。此外,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家長的評價等來了解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否得到了提高。通過評價教師可以了解課堂教學效果,以便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新形勢下的新課標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小學教師要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適合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真正得到提高。

 與有效性有關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