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wǎng)!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wǎng)
 
 網(wǎng)站首頁 | 經(jīng)典美文 | 精短美文 | 山水美文 | 生活隨筆 | 現(xiàn)代詩歌 | 短篇小說 | 哲理小故事
 欄目類別:哲理小故事 >> 關于生活的哲理小故事

世事真諦油鹽間

更新時間:2016/8/21 18:02:00  瀏覽量:3196

  生活可以觸類旁通

  “一般人好吃,但大多數(shù)食不知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吃。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吃了。像那些大和尚,一杯水也能喝出許多道理來!闭f者是《第九味》中的主人翁曾先生。

  怎樣才能一杯水也能喝出許多道理來?“自出機杼,得于心而忘于形!边@個“形”是指技巧之類。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食之道,一般都是形而下的技。唯有中國的智者喜歡琢磨形而上的東西,以致形成飲食哲學,碩果累累。故食道如國道,亦喻人道。

  《道德經(jīng)》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敝v的是伊尹與商湯的事。一天,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向丞相伊尹請教飯菜的事。伊尹說:“治國如同烹小魚,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把握好火候,才能把事情辦好!鄙虦犃,很受啟發(fā)。

  《春秋左傳》中,齊國的上大夫晏嬰借烹肉羹,論“和”與“同”。齊景公打獵回來,晏嬰在遄臺隨侍。會拍馬溜須的大夫梁丘據(jù)也駕著車趕來了。景公說:“只有梁丘據(jù)與我和諧啊!”晏子說:“梁丘據(jù)也不過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說是和諧呢?”景公說:“和諧與相同有差別嗎?”晏子說:“有差別。和諧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工調配味道,使各種味道恰到好處;味道不夠就增加調料,味道過重就用水沖淡一下。君子吃了這種肉羹,用來平和心性。國君和臣下的關系也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巨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百姓沒有爭斗之心。所以《詩·商頌·烈祖》中說:‘還有調和的好羹湯,五味備又適中。敬獻神明來享用,上下和睦不爭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調和,使五聲和諧動聽,用來平和心性,成就政事……現(xiàn)在梁丘據(jù)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聽得下去?不應當相同的道理,就像這樣。”

  這里,晏子提出中國烹飪的“調和論”。中餐“調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xiàn):一種是味的組合,即將主料、輔料和各種調料放在一起,通過調味料的化學性組合,把單一的味變成味感豐富的復合味。另一種是味出與味入,即通過調味和其他技術手段,特別是加熱手段,不僅使有自然美味的原料充分表現(xiàn)出美味,使無味或少味的原料入味,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美味,而且使這種美味均勻地滲透到各種主料和輔料中,達到內外統(tǒng)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做“土豆燒牛肉”,把牛肉作主料,將土豆作輔料,先將牛肉放入油鍋中略炒,再加鮮湯、鹽、料酒、糖色、姜、香料等調料和土豆,大火燒沸后小火慢煨,使牛肉去除腥膻味,并吸收各種調料和土豆的味道,而土豆和調料也融入牛肉的味道,最終制成的是牛肉和土豆合為一體的風味。西方的土豆燒牛肉是兩者分別烹飪,然后擺放在一起。這道菜的做法,最能體現(xiàn)“中國重調和,西方重分別”的文化特點。

  同時,晏嬰用肉羹講出“和”與“同”的差別:不一樣的東西調制在一塊才叫“和”,一樣的東西放在一塊則叫“同”,故,他說梁丘據(jù)與景公是“同”,而不是“和”。延伸的意思是:有味的東西往往“和而不同”,無味的東西是“同而不和”。那么,君子應“和而不同”。

  這個“道”與治國、用人、納諫有關。

  《美食家》中的朱自冶還有對鹽的一段妙論:“東辣西酸,南甜北咸,人家只知道蘇州菜都是甜的,實在是個大的誤會。蘇州菜除掉甜菜之外,最講究的便是放鹽。鹽能吊百味,如果在鲃肺湯中忘記了放鹽,那就是淡而無味,即什么味道也沒有。鹽一放,來了,鲃肺鮮、火腿香、莼菜滑、筍片脆。鹽把百味吊出后,它本身就隱而不見……這放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因人、因時而變。一桌酒席擺開,開頭的幾道菜要偏咸,淡了就要失敗。為啥,因為人們剛剛開始吃,嘴巴淡,體內需要鹽。以后的菜一道道上來,就要逐步地淡下去,如果這桌有四十道菜的話,那最后的一道湯就不能放鹽,大家一喝,照樣喊鮮。因為那么多的酒和菜都已吃下去,身體內的鹽分已經(jīng)達到了飽和點,這時最需要的是水。”這段議論,抓住了中國烹飪的魂:用一味,調百味;因時因地因人而變。鹽是一味最普通最廉價的調料,可在朱自冶的眼里卻變成百味的核心,“把百味吊出后,它本身就隱而不見”,暗合了“最普通,而又最偉大”的道理。同時,把成功的關鍵放在一個“變”字上,隨時觀察,隨時調整,唯時勢,不唯書本。如此,謀食和謀事的理就相通了,或者說從謀食活動中悟出謀事的道理。

  以食之味,說出人生哲理,是有思想的人;以食之味,說出難以開口的話,是有情調的人。

 與生活有關的心靈雞湯文章
 熱點推薦
CopyRight @ 2007-2015   哲理故事大全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