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醞釀:
1、宗旨:化解統(tǒng)治危機,重振大國威望
亞歷山大二世上臺后面臨著及其嚴峻的形勢。他意識到,只有通過改革,廢除農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鞏固統(tǒng)治,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當時俄國資產階級十分軟弱,對沙皇政府有較大的依賴性;無產階級也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
2、表現(xiàn):
。1)歷史基礎:19世紀以來,俄國統(tǒng)治者試圖改革農奴制,但阻力大;
。2)思想基礎:借助報紙輿論宣傳,化解改革阻力;
。3)組織基礎:成立各層次“專門委員會”,討論、草擬改革方案;
亞歷山大二世下令成立一個秘密委員會討論解放農奴問題。一些封建地主看到農奴制的廢除已經是大勢所趨,表示愿意有條件地解放農民。亞歷山大二世見條件成熟,立即使農奴制改革進入公開化,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員會正式更名為“農民事務委員會”,負責農奴制改革;還下令讓各地的封建主成立委員會,主持改革事宜。
。4)個人力量:亞歷山大二世吸取經驗教訓,堅持推行改革。
3、方案:(三套改革方案)
。1)農業(yè)區(qū):地主不愿解放農奴,更不愿把土地分給農奴,還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強對農奴的控制;
(2)工商業(yè)區(qū):人們需要自由勞動力,希望通過解放農奴得到贖金投資工業(yè);
(3)草原地區(qū):勞力缺乏,地主同意逐步分給農民土地,但需要農民服勞役。改革的焦點問題不是地主內部的斗爭而是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階級斗爭。
亞歷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負責農奴制改革的組織“農民事務總委員會”,主要由一些高級官吏和大農奴主組成。這些官吏和地主貴族的代表分成好幾個派別,有的反對分地給農民,有的主張只允許農民贖一小部分土地。農民不僅要求從農奴身份下解放出來,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無代價地進行分配,并不斷斗爭。面對農民運動的強大壓力,最后政府否決了解放農奴而不給土地的草案。
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長子。從小就接受了作為一個皇位繼承人的培養(yǎng),在他的老師,主張實行較寬松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的影響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輕時代周游歐洲各國,開闊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國的現(xiàn)實。
亞歷山大二世明白落后的農奴制已經成為俄國落后的根源。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改革。1861年3月,沙皇終于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二是規(guī)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guī)定贖買一小塊土地。上層建筑為了適應經濟基礎的改變,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設立地方自治機構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進陪審制度,給予大學廣泛的自治權等,1874年開始軍事改革。
亞歷山大二世創(chuàng)立了國家杜馬制度,國家杜馬制度到今天的俄羅斯仍然存在。
“國家杜馬”的稱呼是從舊俄國套用過來的。“杜馬”一詞,是俄文(дума)音譯,意為“議會”。沙皇俄國原是封建專制國家,1905年爆發(fā)革命運動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于同年9-10月間宣布召集“國家杜馬”,賜予一定權力。1906年和1907年,產生了第一、第二屆國家杜馬,但隨后不久就被解散。后來又產生了第三、第四屆國家杜馬,其權力都不大,但名義上是國家的議會。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lián)建立了“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1993年,俄羅斯又恢復“國家杜馬”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