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黃曉明斥巨資二億,賓客兩千大辦世紀(jì)婚禮;一邊是屠呦呦一生辛勞終獲諾獎,而
風(fēng)頭盡埋。有人嘆:“一生心血比不上一場秀。”
但
我以為,沙不藏金。真正有
價值的事物,即使一時被沙子埋沒、遮掩了,也終究會顯露于世。
以沙偽金,喧鬧一場。
有些事如碧螺春,淺飲則溫潤平常,但回味悠長;有些事如二鍋頭,沾口則辛辣刺激,但多飲則頭痛欲裂。娛樂新聞層出不窮,但極速火爆之后又急速冷凝,無人問津。羅玉鳳以大膽出格的舉動轟動一時,人們對她或褒或貶或嘲諷,但不管怎樣,這都說明了那時的她曾被轟轟烈烈地
關(guān)注著。而今呢?鮮少有人再提起“鳳姐”的名號。
因為這樣的沙子毫無內(nèi)涵,
茶涼飯畢,就
失去了喧鬧的憑仗,注定一場喧鬧后就被人遺忘。就像前些日子的電影《白幽靈》,請大牌明星,做炫目特效,奈何故事空洞無味,只落得一片罵聲。以沙偽金,注定喧鬧一場!
沙中之金,終將明世。
我相信屠呦呦其人其事不會被埋沒、遮掩,正如人們相信沙不藏金。同開頭人們的嘆息相似,
曾經(jīng)有一種論調(diào):“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币粫r的財富差距似乎否定了鄧稼先等人所有的辛勞、所有的
努力。但如今回頭看去,鄧稼先因他的“兩彈一星”而流芳后世,而那賣茶葉蛋的小販,又可有人記得其尊姓大名?再如梵高,在世時貧困潦倒,又飽受
精神疾病的折磨,因割去耳朵被認(rèn)為是怪物,再兼之畫作不被賞識;梵高這樣的金子在沙子里,被遮掩得徹徹底底。而沙不藏金,梵高其作,終究被世人賞識,梵高其人,終究被世人膜拜。他的
名字,如金子般閃閃發(fā)光。沙中之金,注定終將明世。
金出于沙,永銘無忘。
如若說屠呦呦一事像一線溪流,那黃曉明一事就如從高傾下的一大桶
水,氣勢大且
聲音響,偽裝成一席瀑布,卻終不如細(xì)流來得涓涓不絕。約翰斯勞發(fā)現(xiàn)霍亂成因,拯救千萬性命,被人銘記;黃旭華作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艱苦條件下造出中國
自己的核潛艇, 被人尊崇。金出于沙,注定永銘無忘。
故而,“一生心血比不上一場秀”是切切實實的謬論。沙礫可以一時掩埋住金子的光彩,但沙中之金,終昭于世。
思維發(fā)散 本文將“一生心血比不上一場秀”這一謬論批得體無完膚。不過,我們另辟蹊徑,就會發(fā)現(xiàn),本文抑“黃”揚“屠”,也屬偏頗,屠呦呦
獲獎不是黃曉明必須低調(diào)結(jié)婚的理由。
如果我們在關(guān)注“金”的同時,也不低估“沙”的價值,這樣會更全面,更有說服力。如果在看待社會熱點時,少一些指責(zé),多一些
包容,少一些感性,多一些理性,少一些主觀,多一些客觀,少一些單一化,多一些多樣化,就更易于把握輿論的風(fēng)向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