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教學不再是用一種方法教學生,而是探尋一條教學新出路,走個性化教學之路。語文教師走進文本,深入挖掘教材,融入其中,用個性化的方式解讀文本。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個性化教學 個性發(fā)展
智力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并重,正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中學語文教學共同的培養(yǎng)方向。教師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在大語文背景下領悟文本,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和接受教師的解讀。
一、語文教學活動應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備課個性化。
長期以來語文教師只知道把教案中的知識教給學生,其間起的作用只是教師念教案,學生聽教案。老師被教案束縛,欠缺創(chuàng)新,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厭煩普通話學習,形成惡性循環(huán)。教師應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而不拿出真理的人。在教授課文時,應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提問,真正讓學生走進課文。教師不應該只為教書而教書,學生也不應只是被動地學習,而應該改變自身,讓教書與學習變成一種快樂。
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學生不再是問題的接受者,而是問題的提出者、發(fā)現(xiàn)者。學生的學習要學出自己的特點和個性。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課,而是主動地走進文本。我們把課堂變成開放式課堂。教室有四面黑板,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問題。我們班有25人,分成四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的1號是小組長,1、2號是班上的優(yōu)等生;3、4號為中等生;5、6號為學困生。實行一幫一的政策,知識問題化,問題具體化。上課前,老師布置預習任務,每個小組負責解決一個問題。每位學生都組成互助合作小組,在小組中解答疑惑。
三、教學活動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去抓,教學個性化。
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由于受傳統(tǒng)的觀念、體制、模式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斷泯滅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我們的學校正逐步成為一種“模具”,不管你有多少個棱角都將一天天被磨去,成為一種統(tǒng)一的模型。教師把一個個充滿想象力的孩子變成“聽話的解題機器”。一位外國教育家到中國考察,他來到幼兒園,用粉筆在教室的小黑板上面輕輕一觸,黑板上就出現(xiàn)一個小白點,他問這些還未進小學校門的孩子:“這是什么?”孩子們活躍極了:這是星星,這是小蟲,這是路邊的石子,這是樹上的甜果……各種各樣的答案,豐富多彩的想象。接著,這位專家來到一所中學的初一年級教室,做了同樣的動作,提出同樣的問題。全班學生茫然了:“這是干什么?”專家語調(diào)輕輕地解釋:“沒有什么別的意思,只是問,這是什么?”全班學生這才釋然,起聲回答:“這是粉筆點!”沒有一點雜音。專家感嘆地說:“通過幾年的小學教育,學生的思維都被訓練成單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這個事實讓我們看到教育的破壞性,看到孩子和明天的蒼白、單調(diào)。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樣的實際情境,激勵學生獨立探索,促使他們能夠提出數(shù)量多的、高質量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四、語文教學活動應設計多種模式,學習個性化。
如可以在課堂上實行合作探索式、游戲形式、競賽形式等。實行和探究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情況下互相取長補短。此種模式主要用于講授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游戲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愉快地學習。讓學生在競賽中熟記知識。比如:人教實驗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0冊《木蘭詩》。在教學活動中,將全班分為六個學習小組,學生互助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有小組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一、二、三小組為A組,四、五、六小組為B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題的單號題為A組必答題,雙號題為B組必答題,底分均為100分,錯一題扣5分。分值納入小組計分,最后決出優(yōu)勝組。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記住許多難以記住的零散的文言詞、特殊的文言句。
五、營造氛圍,融入情境學習。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大語文背景下學習語文。語文教學以《弟子規(guī)》、《論語》、《唐詩三百首》為主要內(nèi)容,在每天清晨、中午安排國學誦讀,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個性化地講解國學。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僅在課堂上,更應在大語文環(huán)境下學習語文。
六、教師評價應因人而異,評價個性化。
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對基礎差的學生,評價應重在鼓勵其參與,幫助其提高;對沖動性的學生,評價要重在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基礎好的學生,評價應重在激勵他們創(chuàng)新。教師要利用課堂評價,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學習潛能。
七、師生關系個性化。
教學提倡人文性,師生關系應該個性化,提倡個性化的教學關系。師生之間更多的是一種朋友關系,互相平等地交流。老師走進課堂成為同齡人,學生換位思考理解老師。語文課堂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我們要教給學生方法:如何理解課文?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揣摩語句?個性化教學帶來的不僅是學習方面的,還應該是精神方面的,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自信樂觀地面對生活。
八、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訓練。
讓學生人人動腦、動手、動口,既可以保證訓練的廣度,又可以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相應能力得到提高。不僅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更促進學生使用知識的能力和通過自己動腦捕捉信息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是有獨特個性的個體,教師的教學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肯定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發(fā)揮知識的導向作用。
總之,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樂于實踐。盡可能使各種類型、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努力的方向,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可能性,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的,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走個性化語文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2]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3]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4]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