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力裴羅統(tǒng)一回紇及接受唐朝“懷仁可汗”封號:
、倩丶v的強大。
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紇在色楞格河一帶逐水草而居,臣屬于突厥汗國。因不堪忍受突厥貴族的奴役和壓迫,回紇一再進行反抗。
627年,回紇人民在其首領(lǐng)領(lǐng)導下大敗東突厥,聲震北方。東突厥滅亡后南遷歸附唐朝,唐太宗設瀚海都督府管轄,回紇日益興盛。
、诨丶v汗國的建立。
8世紀中期,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lǐng)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骨力裴羅遂統(tǒng)一漠北,建立起東自黑龍江,西至阿爾泰山的強大的回紇汗國,建牙帳于烏德山。
回紇與唐朝的親密關(guān)系及經(jīng)濟文化交流:
、倩丶v與唐朝的政治關(guān)系。
回紇汗國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冊封!鞍彩分畞y”時,回紇兩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758年唐肅宗將親生幼女寧國公主嫁與回紇葛勒可汗開始,唐朝前后三次將公主(寧國公主、唐德宗女兒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給其可汗,足見唐朝與回紇(回鶻)的政治關(guān)系特別親密;丶v(回鶻)與唐朝為鄰,北方邊境平靜無戰(zhàn)事。
、诨丶v與唐朝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的單一經(jīng)濟,使交換成為經(jīng)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回紇與唐朝經(jīng)濟往來十分密切,其交換有“貢賜”與“互市”兩種形式。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財富的增加,到8世紀時,原來逐水草而居的回紇人,一部分貴族開始建立城市、宮室,逐漸定居下來。
回鶻汗國瓦解及民族西遷:
788年,回紇可汗改稱回紇為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
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移,有的西遷西州、龜茲,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鶻(或稱西州回鶻)汗國,后被蒙古首領(lǐng)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稱“畏兀兒”,這一支就是今維吾爾族的祖先;
有的西遷河西走廊,以甘州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鶻汗國,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
有的西遷越過蔥嶺,在中亞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稱哈剌汗國。
從回紇到回鶻:
回紇汗國的建立:
回紇是中國古代北方和西北操突厥語的民族之一。鐵勒回紇部,漢代稱“烏揭”。南北朝時期游牧于獨樂河(今土拉河)以北者稱“袁紇”,是東部“高車六部之一”;散處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稱“烏護”。隋代稱“韋紇”。唐武德初年稱“回紇”。貞元四年(788),其可汗改稱回紇為回鶻。鶻是一種兇猛的鳥,“回鶻”含有“回旋輕捷如鶻”的意思。
唐代文獻記載,隋代到唐初,回紇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一帶,位于同屬鐵勒的薛延陀部之北。當時回紇與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羅、契等鐵勒諸部同臣屬于突厥汗國,因不堪忍受突厥貴族的奴役和壓迫,回紇曾在隋末唐初一再進行反抗。貞觀元年(627),回紇人民在其首領(lǐng)菩薩領(lǐng)導下以5000名騎兵大敗東突厥頡利可汗10萬大軍,聲震北方。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受薛延陀控制,回紇與鐵勒其他部落共同協(xié)助唐朝擊滅薛延陀,進而越過賀蘭山,進入黃河流域,并遣使歸順唐朝,唐太宗為此特至靈武接見。此后,回紇盡有薛延陀故地,一躍而為鐵勒最大的部落。貞觀二十一年(647),太宗在鐵勒諸部之地廣置羈縻府州,并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其首領(lǐng)吐迷度被唐太宗冊封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屬唐燕然都護府管轄。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長皆受唐都督稱號。龍朔年間(661~663),唐朝改燕然都護府為瀚海都護府,統(tǒng)領(lǐng)回紇及漠北之地。后突厥復國后,7世紀末8世紀初,回紇中的一部分遷往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留在漠北的,自天寶以后均為后突厥所役屬。天寶三年(744),回紇聯(lián)合后突厥統(tǒng)治下的其他各部滅后突厥,不久盡有其地。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lǐng)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他便憑借唐朝聲勢,統(tǒng)一漠北,建立起東自黑龍江,西到阿爾泰山的強大的回紇汗國,建牙帳于烏德山。鐵勒諸部逐漸在回紇名義下融合為一族?珊怪侣毠俟28等,如突厥舊制;可汗之下還置內(nèi)外宰相、都督、將軍、司馬,這表明回紇汗國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機器既沿襲突厥汗國的傳統(tǒng),又深受唐朝影響。汗國下轄原鐵勒之仆骨(仆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jié)、契諸部,另外還有阿布思、骨侖屋骨思二部,當屬后來顯赫的部落。上述鐵勒9部之外,回紇也把被打敗的拔悉密、葛邏祿納入汗國,號稱11個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統(tǒng)治。由此可見,回紇汗國實際上是一個以回紇部為首的鐵勒諸部聯(lián)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