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是人人想
追求的東西,謙虛則教會人們隱藏
自己的鋒芒。兩者看似格格不入,然而只有兩者在一個人身上同時體現,才是教養(yǎng)的表現。
沒有謙虛的名聲,就如吹足氣的氣球,最后終會在極度的
自我膨脹中灰飛煙滅。楊修天資聰慧,軍中廣傳其善識人心,但他卻恃才傲物,最后落得身首異處,讓人不能不嘆息。反觀之,古今中外享有盛譽卻為人低調者,名望不減反增。如
愛因斯坦,人稱“
草帽博士”,語氣中不是調侃,而是由衷的敬意。究其原因,是
因為謙虛讓人
寧靜,讓人免受錢財、浮名
誘惑,而能更專注于自己的
工作,一旦有所成就,舉世矚目,名聲自然而來,不必以“院士”“詩人”自詡,來博取他人的喝彩。
謙虛作為一種
美德,反映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
認識程度與對名聲的看重程度。最有教養(yǎng)的人,恰恰是最能認識自己的人。柏拉圖說:“我知道的越多,我不知道的也越多!币虼怂軡撔你@研哲學,使自己免受顯赫地位的誘惑。無法認清自己的人,往往把炫耀自己與展現自己混為一談,自認為自報
家門展現了絕對的
自信,實際上卻正是
底氣不足的表現。例如
曾經盛行一時的“烏青體”,冠以“體”的名號,內容卻不知所
云,令人啼笑皆非。
謙虛在反映一個人教養(yǎng)的同時,也反映了一個人的自信。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既然是金子,又何必大張旗鼓,唯恐埋沒于世間?只有那些汲汲于富貴的人,才會無限放大自己的優(yōu)點,唯恐其他人不知。真正的大師,無須張揚。貝多芬平日
生活低調,然而王侯貴婦們仍以邀請他為傲,也會對他鞠一個充滿敬意的躬。他的謙虛正建立于對自己實力的自信之上。也正因如此,商業(yè)大亨中生活簡樸、待人和善者居多,飛揚跋扈、燒錢點煙者為少。
曾有人批評,謙虛過于虛偽,壓抑了人的才思。舉民國教授熊十力為例,此人就宣稱全中國就他一人可講漢唐——事實也確實如此。然而人外有人,即使有絕對的實力,多一分謙虛,又何嘗不可?即使只是
平凡的人,這一分謙虛也是教養(yǎng)的象征,日后面對
花花
世界,一顆謙虛的心,也能讓人保持
初心。熊十力大師,讓人喜愛,卻不一定值得
學習。
謙虛于
名人,有如暗室之于攝影師;謙虛于凡人,有如燈塔之于航船。所以要持一顆謙虛心,走一條安穩(wěn)
路,做一個有教養(yǎng)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