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作業(yè),又稱為前置性學習,它指的是教師向學生講授新課內容之前,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所進行的嘗試性、自主性的學習,它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強調“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初中語文的學科特點,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為例,淺談初中語文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策略。
一、立足整體,明確目標
在進行說明文單元教學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以精練的語言、嚴謹?shù)慕Y構,堪稱是說明文中的典范。所以在教學中,不妨以此篇作為教學的重點,以點帶面地教會學生說明文的特點。但語文教材知識點多,沒有必要在一篇課文里覆蓋全部說明文的知識點,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取舍精當。葉圣陶的《蘇州園林》,重在語言和結構,所以我的教學重點就確定為:其一,感受結構之美;其二,品味語言之美。當然,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征,《蘇州園林》不僅是一篇普通的說明性文章,它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可以讓學生走近園林,初步感受蘇州的園林文化,所以本文還有一個教學重點——體味園林之美。
二、優(yōu)化整合,有的放矢
1.導向性
前置性作業(yè)可以是下節(jié)課的重點甚至是難點的直接或間接展示,也能拋磚引玉,引領學生走入下一節(jié)課。如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品味語言之美”,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前置作業(yè):以某一段文字為例,找出這段文字中你認為語言運用方面的準確和生動之處。葉圣陶老先生被譽為“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他的這篇《蘇州園林》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妙堪稱是說明文中的“標本”,本課學習的重點也在于此。
2.層次性
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教師在布置前置作業(yè)時一定要面向全體,在作業(yè)的設計上要體現(xiàn)出梯度與層次,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題目, 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蘇州園林》的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中,有這樣一條:文中為何不提及任何一個蘇州園林的具體名稱?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而言,在對本文說明對象的理解上可能會比較模糊,這樣的問題能幫助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本文要說明的是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
3.趣味性
興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頗有興趣的作業(y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能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去完成。趣味性要體現(xiàn)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 內容有創(chuàng)造性。比如前文所講的《蘇州園林》中提煉文章主要信息以及將文章內容重新排列組合這樣的前置性作業(yè),賦予了學生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業(yè)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 使之情緒高昂, 樂于思考, 從而感受到作業(yè)的樂趣。
如針對《蘇州園林》的第一個教學重點——感受結構之美,我設計了下面兩個前置性作業(yè):其一,請選出文中你認為重要的語句,形成全文最主要的信息。其二,如果你將文章的內容重新排列組合,你會怎么做?《蘇州園林》這篇文章在謀篇布局上很是講究,從總寫到分寫,從主要到次要,從局部到細部,包括每一段里面的說明也很講究,有嚴謹?shù)恼f明順序。這兩個作業(yè)的形式,會讓學生有一種主動探求,積極改動的興趣,讓他們在縮寫改動之后,再對比原文,會更深刻體會葉圣陶老先生在篇章結構上的嚴謹有序,層次井然。
4.開放性
圍繞教學目標,認真鉆研教材,適時適量布置開放性作業(yè), 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不同程度的理解。開放性要表現(xiàn)為有話題,可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說“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如果讓你再介紹一點關于蘇州園林的文化,你會介紹些什么呢?《蘇州園林》這篇文章,不僅以精練的語言,嚴謹?shù)慕Y構見長,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設計這一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蘇州園林的文化,從而加深對課文中蘇州園林的總特點——圖畫美,自然之趣的理解。
三、 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著眼于單元教學的前置性作業(yè),是讓學生在展示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習得方法與技能,以此作為出發(fā)點,串聯(lián)整個單元的課文,并能在自我學習中得到遷移和運用,體現(xiàn)“學”與“用”的結合,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充分做到整體教學。
如在《蘇州園林》的教學中,通過對前置性作業(yè)的展示與分享,引導學生用“改詞”、“換詞”、“移詞”、“減詞”等方法引導學生比較、推敲、品味,體會說明語言的精妙之處。并引導學生歸納語言表達的準確與生動各有哪幾種類型。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個例展示交流,收集整理,達到類的認識。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前置性作業(yè)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讓學生自主獨立研讀教材,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通過他們的探究學習,擴展學生的學科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從傳統(tǒng)的“有效教”轉向學生的“有效學”,無疑是抓住了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