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山區(qū)農村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出了一些比較可行的方法和教學措施,希望可以為今后我國的山區(qū)農村小學的美術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培養(yǎng)
當前,在山區(qū)農村的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教學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沒有重視審美能力的灌輸和融入,因此,必須要深入分析農村小學美術教學審美能力的提升問題。
一、農村小學美術教育現狀分析
1、教育部門和校領導意識淡薄,尚未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和學校領導是美盲,不了解美術知識和技能與社會生活、工作的密切關系;認識不到美術教育是對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由于實際認識不足,致使一些農村小學的領導認為美術課是“調劑課”,美術課在實際工作中被隨便縮減,隨時被其他基礎學科擠占,甚至停開。
2、教學理念陳舊,缺乏學生自主探索過程。農村教師因信息閉塞、教學設施等條件的限制,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仍強于新課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學觀念上仍舊是:美術教學就是傳統(tǒng)知識與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學場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學內容;教學還是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3、教學目標片面,無法達到美術教育應有的目的。學生往往只通過一些簡單方式參加美術活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礎的“美感”,而忽略了發(fā)展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
4、師資的缺乏,嚴重影響小學美術教育的質量。農村小學美術教育落后的根本點在于師資缺乏,絕大多數的農村小學都沒有專業(yè)的美術老師,美術課都是其他科目老師越俎代庖,似乎人人都可以是美術老師,他們對于這樣的專業(yè)課更是無從下手,于是大多都是敷衍、應付了事。
二、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1、聯(lián)系學生特點,提高審美品位。生活中既存在美也存在丑,美術課的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欣賞可以提高學生興趣,使學習有滋有味,提高審美品位。愛因斯坦說:“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睂τ诿佬g,尤為重要,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美術教學更順利地完成,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比較單純、真誠,能隨感而發(fā)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并且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特別豐富,對畫畫非常喜歡。這些因素,正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興趣的好時機。強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藍藍的天,紅紅的花,綠油油的樹木,黃澄澄的果實,鮮明艷麗的顏色常常等使他們感到喜悅,樂于接受,如果我們把黑白圖片和彩色圖片同時放在他們的面前,小學生只會對彩色圖片反映強烈。在欣賞過程中,他們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lián)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yōu)美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欣賞能力得到提高,審美素質得到了提升,變得更高雅,他們的素質才能更全面的得到培養(yǎng)。
2、感受自然之美,強化審美意識。審美情趣,源于對美好事物的充分感受。大自然蘊含著無窮的美,動植物以及各種生態(tài)形式,存在許多新奇而又美麗的形狀和色彩,為美術教學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大課堂,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校園各種資源,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節(jié)的各種生物的豐富色彩,感知變化萬端而神奇的各種物體的形狀,比如觀察感受校園綠化植物美麗色彩和校園建筑物的美觀造型,激發(fā)其審美情趣。筆者的花卉寫生課,都會提前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校園內不同花卉在不同季節(jié)的生長變化,從葉、花、果到纖維的木質肌理,無不強調親自觀察和體驗,用意就在于促進學生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習慣,提高學生對形體的認識和感受,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寫生課的興趣。學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時,會獲得一種愉悅的感受,這種愉悅長期占據心靈,學生審美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就會水到渠成。
3、通過審美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審美創(chuàng)造是美術教育的核心,也是美術教育的目的。美術活動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創(chuàng)造勞動,在以往的美術活動中,我們往往注重技能的訓練,看重畫面的效果,因此,我們常常會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線條較完美的作品,更多地關注了美術本質論的學習,忽視了活動過程中孩子的情感,漠視了孩子在活動中審美愉悅。畫畫應該是孩子內心世界的流露,真實情感的宣泄,要讓孩子帶著愉悅的情感去畫,必須要讓孩子對客體產生一種生命的自我發(fā)現,有一種深刻的審美體驗,這是藝術活動的核心。于是,我們把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引入美術活動中,并以美術為切入點,發(fā)展音樂、美術、文學藝術中共同的審美要素,按創(chuàng)造的原理加以溝通,提高多種心理功能的協(xié)調作用,以不同的藝術形式使小學生獲得美的熏陶,推動小學生審美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給予了小學生深刻的審美體驗,藝術的核心是審美,審美作為人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以體驗的形式存在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俗語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農村小學生的底子較薄,因此,教師要更加注重課堂教學效率,把握審美能力提升的方法,提出一些比較科學的教學措施,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和藝術創(chuàng)造個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喬麗珍.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5(1):18.
[2] 楊文春.淺談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教學現狀分析及策略[J].現代教育教研.2015(6):62.
[3] 董曉龍.農村小學美術教育現狀分析及策略設置[J].成才之路.201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