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與社會》是小學中開設的一門基礎課,其課程目標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品德與社會》是小學生開展德育的關鍵,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作為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的教師,應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及教學手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的發(fā)展有效性。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有效教學 小學
《品德與社會》在小學中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基礎課程,以熟悉社會生活為發(fā)展基礎,用來幫助及形成學生的良好品德,并極具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能夠起到積極的發(fā)展作用。《品德與社會》與其他學科不同,單一的試卷考試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它最主要的關鍵體現(xiàn)在學生的行為上。
一、《品德與社會》的特點
1.綜合性特點
《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極為廣泛,其中包括對經(jīng)濟、政治、歷史,并且在多種學科中,涉及到道德教育,勞動教育等諸多內容,也是多方面的社會教育及科學教育,并能夠為學生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學生作為學校的主體,尤其是對道德和社會課程而言,教師應當始終牢記學生的經(jīng)驗及認知,不應當單純地進行教育,還需要積極鼓勵學生從多個發(fā)展角度去尋找新的問題,用來幫助學生在輕松及愉悅的氛圍中完善課堂氣氛。
2.開放性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充滿時代色彩的課程,反映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教材中還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興趣富有個性性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材料,他們注重相應地認知范疇,一些則側重于情感體驗,側重于欣賞及理性分析和發(fā)展,事實上,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起到相應的重要作用和思維能力。
3.實踐性特點
《品德與社會》以小學生為對象,內容涉及了大量的實踐性活動,學生與社會生活也密切相關,它將生活積極融入到課堂的發(fā)展中。為此,小學德育及社會課程教學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并且在對日;顒又羞應當注重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它能夠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并且引導社會積極進行開放,并且開拓學生的視野。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
1.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制定學習目標
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目標應有機結合。目標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學習的需要。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確立重點,優(yōu)化選擇。在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知識教學,應切實保證知識教學的有效性。以地理知識的學習內容為例,過去我們在編制目標時,常常會有這么一條“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但是讀圖能力并不是一節(jié)課就可以提高的,顯然,這個目標的制定有點“馬歇爾”的嫌疑。倒不如讓我們結合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根據(jù)教材內容編制具有操作性的目標,像“能在兩半球圖上指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范圍”,“能根據(jù)地圖描述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經(jīng)濟往來。”這樣的目標指向性明確,學生通過地圖的學習在課內完全可以達到。
2.因材施教,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式
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同的學生成長的背景和經(jīng)歷是不同的,每個學生也存在相應的差異性。為此,在小學《品德和社會》中,教師應當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式和方法進行因材施教,教師還應當以學生為發(fā)展主體,在因材施教和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生活中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積極拉近教材和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還能夠積極引導學生加強交流和協(xié)作,能夠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品德和社會》不僅是一門教育課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體驗,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啟發(fā)和挖掘學生的思維,并且針對學生個性特點,利用不用教學方法來解決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3.《品德和社會》教學過程活動化
活動化教學是以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活動化的教學更適合小學生的年紀,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年紀小,喜歡新奇的東西;顒踊慕虒W能夠加大程度上提高小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化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xiàn)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fā)展為核心。在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活動開展能夠極大程度上激發(fā)小學生的情感,能夠使得小學生能夠更多地領悟及感悟到相應且完善的道理,在品德發(fā)展中體會到發(fā)展的道德作用,如果說活動開展不好,將難以達到教學目標。
4.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
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避免《品德和社會》枯燥乏味。為此,教學中可采用問題討論法,該方法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及整個人格的發(fā)展,并且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考慮和辨析的機會,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道理,并運用道理。此外,教學中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學活動中,可通過設置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使得學生向生活取樣,能夠從中積極引出相應地情緒反應及一些行為,它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地能夠讓學生產生相應地親近感,加深生活的體驗。如:名勝古跡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課下對家鄉(xiāng)名勝古跡的資料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家鄉(xiāng),提高并且增強對家鄉(xiāng)的感情。
三、結語
小學《品德和社會》的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以一個正確的角度看待這個社會,并對學生今后價值觀及人生觀的培養(yǎng)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教師而言,教學中注重課堂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關系,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育及培養(yǎng),以求并使得小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薩日朗.通遼市科左后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2]趙連紡.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有效教學[J].中華少年,2015,24:66-67.
[3]尹青芝.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成效[J].新課程(小學),2013,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