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權與相權管理措施比較:
漢武帝是采取了中外朝,頻繁更換宰相,唐是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漢武帝: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為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大事,以削弱相權。
唐太宗:中央設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
宋太祖: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相權,未知卻宰相,后來由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這樣就削弱了宰相的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漢武帝和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異同:
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
異: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宋太祖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在地方上漢武帝削弱王國實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財權、行政權。
漢武帝削弱相權措施:
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nèi)決策機構,也稱為“內(nèi)朝”。利用內(nèi)朝與外朝對峙,并分奪外朝權力。依靠內(nèi)朝,削弱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