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對課堂進行有效規(guī)劃,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理解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切實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一談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及對策。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
1.缺乏對信息技術的重視。對于一些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教學觀念滯后的現(xiàn)象,他們都比較注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缺乏對信息技術的重視和應用,并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體,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注重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培養(yǎng)。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甚至覺得課堂過于乏味,教師也會覺得教學任務越來越難,課堂教學效率急劇下降。
2.過度依靠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會過度依靠信息技術,這正好與上述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個別教師經常在一些信息技術可有可無的地方或者只需要口頭講解的地方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利用視頻、圖片等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對圖像產生了依賴心理,缺乏思維能力,形成惰性。另外,過度使用信息技術也不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使教學氛圍變得異常壓抑,制約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對課堂教學質量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確定信息技術的應用地位。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要想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首先要確定信息技術的應用地位,要堅持輔助性、實用性、互動性以及效率性的原則,使其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應用過程中切記不要本末倒置,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切實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比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本節(jié)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對荷花有一個深刻的認知,并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開與學生的互動,在網上搜索荷花的圖片展示給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對荷花進行描述,之后與課文中作者的描述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應該喧賓奪主,應該作為一種輔助工具,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2.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在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選擇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其內容也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該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教學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比如,《坐井觀天》是一篇通過充滿童趣的故事來表達一定寓意的文章,課文內容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含義,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青蛙坐在井里看外面的視頻,還可以插入相應的畫面,慢慢地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寓意,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感受。另外,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青蛙和小鳥之間的對話,并探討青蛙和小鳥的特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不受約束性以及直觀性的特點,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解決一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從而有效剔除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比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時,因為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有限,對其中一些詩詞的含義以及用法可能難以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對作者當時的處境進行分析,之后在音樂伴奏下讓學生朗讀古詩,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充分了解作者作詩時的思想感情。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還能提高學生背誦古詩的能力,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并不一定要貫穿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只在需要的時候運用即可,也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其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