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以及課程改革,人們對歷史教學越來越關注。歷史教學,方法是關鍵,只有教師正確運用教學方法,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欲望。
本文主要通過對新課改教育目標要求下,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進行真確的探索,進而摸索出“導入法”的歷史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初中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導入發(fā)是符合學生認知需要規(guī)律的課堂教學方法,并從復習、談話、懸念、插圖、典故、對比、新聞時事、鄉(xiāng)土歷史、綜合媒體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法
引言:
科教興國,教育是基礎,而歷史教學是基礎的基礎。在今天開展素質教育中,歷史課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功能。作為一名多年教學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目標的要求下,也在努力探索新形勢下初中歷史教學的科學模式,喚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歷史教學。“充分發(fā)揮歷史作用,激發(fā)愛國情懷”的高層次目標。作為初中生,他們與歷史接觸的主要方式是課堂。如何利用課堂45分鐘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主要在于激勵學生,引導學生。第斯多惠是一位教育家,曾表示“教學成功的藝術就是讓學生對你所教的內容感興趣”。然而,讓學生樂于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一個班級要想有高效率,高質量,對課堂導入設計的引入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成功的導入法能夠立即引起學生的關注以及學習的欲望,并引起他們的興趣,就像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學生一目了然看到美麗的景象。強烈的感染,為整個班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導入發(fā)在歷史課實際上有多種途徑,而且要不拘一格,由于課堂引導,用各種形式縮小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師生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知識有著心理上的渴望,這將大大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
一、復習導入法
這種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回顧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程,即利用已知知識為推動知識轉移的推廣,鋪平道路,有利于知識之間的銜接,讓學生了解歷史因果關系的概念,體現溫故而知新的教學理念。例如在教師教授《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之課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復習內地與臺灣的歷史關系(三國時衛(wèi)溫到夷洲和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進一步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這樣從而過渡到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是一種侵略行為,同時也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我國為維護領土主權以及領土完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逐荷虜”,收復臺灣。通過這種方式這樣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頭腦中形成非常完整的知識鏈條。
二、懸念導入法
很多初中生對學習的興趣源于他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置必要的懸念來導入課文。例如,當講授《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此課時之時,可以首先要求學生:“我們的國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贏得了多少金牌?”學生們齊聲回答中國一共拿了多少塊,這是可以立即問道:“同學們知道第一名,也就是冠軍的頭銜是從哪里來的?“學生們不知道,坐著搖頭。然后我指出:這個冠軍的頭銜與我們今天想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為什么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會知道的。通過這個介紹,充分把握好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他們渴望得到答案,這樣一來學生上課就會認真聽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插圖直觀導入法
教學實踐表明:變化性大、刺激強度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關注,起到加強記憶的作用,進一步深化主題,從而達到化龍點睛的作用。一般而言,歷史課的插圖是教科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重大事件和古代遺存盡入畫幅,作為大腦興奮的催化劑,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對于初中學校的學生,形象直觀的材料,比一些長篇大論更容易接受。插圖的使用,精心設計的介紹,是眾多進口方法之一,并且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例如在教授《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課時之時,教師可以利用秦的疆域圖,這樣讓學生說出它的大體范圍,然后進一步出示西漢的疆域,可以請學生兩相比較。然后指出在西漢統(tǒng)治時,在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都是西漢的統(tǒng)治范圍,這一地區(qū)是在西漢統(tǒng)治時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稱之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樣在兩漢時期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呢?通過此課時的講述,我們進一步就能知道原因。歷史教師通過此種課時的導入,不僅聯系了地理知識,而且也把歷史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抓住學生的心理,通過這種方式的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欲望,從而獲得較好教學的效果。
四、故事典故導入法
歷史課通常難以安排在第一節(jié)課堂,那么當學生還沒有從課間活動余興中恢復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如何盡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老師接著說:“聽一個故事好嗎?”你會發(fā)現講臺之下學生的目光是那樣的渴求,秩序如此井然,那么如果教師能夠抓住機會,讓不知不覺的學生將自覺意識轉化為有意識的關注,介紹故事或暗示得到了預定的目標,牽線搭橋的作用也赫然躍于紙上。例如在講授《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此課之時,我通過講述“陳橋兵變”,讓暄鬧的教室在第_時間就安靜了下來。成功地讓學生集中了注意力。那么接下來的知識講授獲得良好的效果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五、對比導入法
初中歷史教學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課堂導入,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對比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比較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學習的重點,在世界歷史學習的階段中,通過對比導入,可以加強中外歷史知識的關系,鞏固對比中的舊知識掌握,接受新觀念。在教授《新航路的開辟》之時,可任意首先回顧中國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影響之巨,“史”所罕見,再引入新航路的開辟。通過對比,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條件、成果,幫助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古代先進科技成就的自豪感。又如學習《曰本明治維新》時,應用對比導入法,突出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的不同影響,加深了新舊知識的聯系,更易于學生理解明治維新在歷史上的作用,激勵學生探求新知。
結語: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始終以學生的優(yōu)化學習為最終原則。其中作為開場白的導入方法成為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課堂導入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應用,這是優(yōu)化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個關鍵所在。在初中歷史教學之中,有很多方法來介紹新課。只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強烈學習需求和興趣,就能給學生的理性思考帶來挑戰(zhàn),讓學生獲得積極深刻的體驗,有足夠的活動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學習,有效促進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以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取得最佳成績。
參考文獻:
[1]李輝. 探究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法的有效運用[J]. 新課程導學, 2015(6):51-51.
[2]李雄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法初探[J]. 湘潮月刊, 2009(8):94-95.
[3]趙文君. 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文理導航, 2012(1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