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是我國初中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對增加學生學科知識儲備,增強其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與新課改在各級教育機構中的不斷深入和推廣,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愈演愈烈,且于初中語文教學改革中合理運用“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先學后教;應用策略
“先學后教”的教學策略,簡而言之,就是把學生的個體行為轉變?yōu)槿后w行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翻身變?yōu)檎n堂學習活動的主人,而不再是純粹的知識接受者。當前,“先學后教”策略備受學術界人士的推崇,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它在某些實驗院校取得不錯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弊端。
一、轉變觀念
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要用發(fā)展的目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chuàng)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緣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語文教學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學習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不利的。應把握新課改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已實施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后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后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二、由備“教案”轉為備“導學案”
教案,是教師經過備課形成的以課時為單位的具體教學方案,主要從教師角度考慮“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導學案,是由教師編寫的供學生學習使用的書面文字材料,同時也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載體,主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案”教學普遍存在兩種傾向:一是教學的單向性,即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更多考慮教師如何把教材知識內容講得精彩完美,而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閉性,即教案是教師自備、自用的,缺少公開性和透明度,學生在課前對老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學習。對此就要求教師備課時把傳統(tǒng)的“教案”改革為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自助式“導學案”。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使學生不用外力推動也能夠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
三、充分發(fā)揮問題的指導作用
=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因人而異,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實現分層提問。分層提問的主要依據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即問題難度既要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但不可難度過大,要讓學生通過探究與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可以“跳一跳,夠得著”,發(fā)現思考的樂趣。在提問簡單、基礎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語文學困生作答;在提問復雜問題時,教師可以考慮中等生與尖子生的認知水平,先讓中等生回答,再讓尖子生補充與完善。在《我的信念》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提問“請問,你們知道居里夫人的故事嗎”時,由于這個問題的主要依據是他們在課前收集的資料,思考性不強,所以我讓班級里的學困生回答。還有一些關于生字詞等問題,我也讓學困生回答。一旦學生能夠回答,我就會鼓勵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再接再厲。這主要是為了讓這些對語文不感興趣的學生,能夠重新燃起學習的欲望。只有有了學習動機,他們才會自愿參與教學。在提問“請問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等問題的時候,我主要是讓中等生回答,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以及對課文的預習,總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個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我再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與總結。這個教學活動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在課堂中主動學習。教師便可根據他們的答案,從中判定學生通過自學掌握的知識是哪些,沒有學會的知識是哪些,從而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真正實現“先學后教”。
四、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探索
學生出現的疑問,許多問題在課堂上沒有辦法給出答案,這個時候就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后的探索。例如在學習完《智取生辰綱》這篇文章之后,許多學生就有疑問,楊志本來性格精神,什么會如此粗暴的對待大家,這是非常急切的想要完成任務么?這種表現可以說是表現出來他的責任心了么?這個問題需要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需要學生自主的閱讀與思考,并且要延伸到課外進行思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更加熱情的學習知識。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疑問,文章中為什么說藤野先生是偉大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在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第一個問題是魯迅課藤野先生的國籍分別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周圍的日本學生是怎么樣對待魯迅,學生自己探索之后就會得出結論,對藤野先生的品質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以知識反思融會貫通
知識反思是為了總體理解和把握各類知識的性質,目前我國初中語文教師中就缺少反思過程,事實上讓學生進行知識反思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是深化和建構知識的過程。語文知識主要反思一些實質性內容,如作者寫上這首詩的意義,詩中涵蓋什么知識等。經過分析和反思深化理解知識,還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自覺性。教學中一直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部分學生缺乏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很大程度是因為該門學科較為枯燥,沉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知識反思和深化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模式,教師要精心設計一個知識反思環(huán)節(jié),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反思所學過的知識,促進其知識體系的建構,使其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內理解知識,達到融會貫通,提高學習自覺性及效率的目的。
結語:讓學生學會提問無疑是教給學生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還不能充分理解的課文。學生學會了質疑,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這就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理想教學境界開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莊雅霜.“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
[2]林鎮(zhèn)元.淺談初中語文“先學后教”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1).
[3]曹衛(wèi)爭.先學后教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