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自然地理方面講述了天體星系和日月變化的規(guī)律,解釋了地球運動的原理,這對于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具有重要意義,而人文地理的內容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高中地理 學習興趣 課堂效率 轉變方式 答題技巧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就充分說明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學習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地理知識,沒有興趣的死記硬背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及生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學生在學校里的地理學習占學習總量的絕大部分,這就需要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只有上課效率提高了學生才能用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這樣就能充分利用上課的時間,達到高效率學習的目的。PPT課件的形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上課積極性,提高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這樣的教學模式就能極大地提高學生上課效率。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下復習,通過這樣的方法會使得學生學習更加輕松,從而進行高效學習。
隨著新課標要求的提出,要求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針對新課標提出的要求,需要老師在教學方法上做出一些調整,采取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地理的魅力。老師還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的地理學習,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彌補自己的不足。在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識后,需要進行應用和做題,在做題中總結整理出答題的一些技巧,應用到以后的地理做題或者考試中,這樣就能提高做題的效率和準確率。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興趣是學生學習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有些高中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學過地理,但是他們的基礎很差、對有些內容一知半解,這樣長久下去就會讓學生對地理產生厭煩的情緒,很多學生由于自己的基礎跟不上,就覺得自己學不好這門科目,所以就想放棄這門課程。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給他們講一些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學好高中地理的例子,這樣學生就會有學好地理的信心。加上老師給予他們必要的定期補課和相應的指導,對學生點滴的進步進行表揚,這樣學生就能慢慢產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從而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多媒體具有圖文和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夠多角度的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同時,多媒體還有很強的交互性,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特點、學習基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能夠全都參與到教學模式中去,這樣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并通過創(chuàng)造反思的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例如:在學習地球運動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通過課件穿插小視頻的方式進行地球運動的學習,這樣能夠更加清晰地展現(xiàn)出地球自轉時最北端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西向東轉動,俯視圖中,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這些內容都能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首先,學習效率的提高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很重要的因素,只有把學習效率提上去了,學生才能用相同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使時間得到合理的運用,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信心。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前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上課要講的內容都看一遍,找到自己理解不了或者是感覺難度大的知識點,在相應的位置做一下標記,這樣在上課聽課時就知道自己應該把學習重點放在哪里。有目的性的學習是學好地理的關鍵,知道了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聽講,這樣上課效率就能夠得到提高。課后復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地理知識的鞏固和總結,這樣也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及時彌補自己學習的漏洞,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小組教學也是一種提高學習效率的不錯方式,把學生平均分成幾個小組,小組之間進行競爭學習。例如:在進行“秦嶺、淮河一線這一地理分界線”的學習時,可以讓小組之間查資料互相討論,推舉一名學生進行發(fā)言,學生們可能會想到它是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濕潤區(qū)和半濕潤區(qū)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分界線。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它還是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界線、一月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在討論中不斷思考,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讓他們對地理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
三、轉變教學方式與傳授答題技巧
首先,教學方式有很多,適合學生的方式才是最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在進行自然地理的學習時,需要教師運用圖解法的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在看圖中學習地理知識。一般來說,記憶圖比記憶漢字更容易,而自然地理的學習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地圖或者其他的圖來記憶。人文地理的學習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有總體把握的能力,當分析某個地理環(huán)境的特點時,需要充分的了解整體的特征,這樣才能進行綜合的分析。
其次,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時不僅要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自然地理相對較難,在進行做題時需要畫圖,把題干的內容標注到所畫的圖中,這樣就能夠比較容易找到做題思路,提高做題的效率和準確性。自然地理的做題其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不斷地做題中找到相同類型題目的做題規(guī)律,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進行題目的解答。人文地理題目的做題技巧,就是要整理做題模板。例如:氣候特征要從氣溫、降水、四季變化等方面概括;地表環(huán)境特征要從氣候、植被狀況、土地類型、河流發(fā)育等方面概括;地形特征主要從地形種類、地面起伏狀況和海拔高度進行概括。有了答題的模板,在進行這一類題目的答題時就能夠比較輕松的進行解答,同時要盡量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列上,這樣就能夠得到比較高的分數(shù)。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老師在進行授課時既要讓學生強化專業(yè)知識,也要培養(yǎng)學生知識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