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目的的要求,更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之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在接受語文文字訓練的同時體會作品的內在蘊含,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達到傳文授道的目的,并在學習生字、詞、閱讀文章、習作練習中滲透德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
[關鍵詞]語文教學;陶冶情操;創(chuàng)設情境;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于做好德育滲透工作有一些點滴體會,愿與同行分享。
一、要善于創(chuàng)設道德情境,做到入境悟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多種手法,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如臨其境。如教學《示兒》時,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這首膾炙人口的愛國詩句,從而理解詩人陸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有豐富的情感,復雜的內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而忽視“情”的作用,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優(yōu)勢,尋找學生情感素材,以情感去感化學生,使德育更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動展現情境,有音樂渲染情境,有畫面再現情境,有感人故事喚起情境……但我們必須注意到: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識水平去考慮怎樣創(chuàng)設情境,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一邊為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圖片,一邊導入:“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奇山秀水、旅游勝地眾多的國家。在我國的南方,有一個國內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連、景色奇特,令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聞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們就隨陳淼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這樣的導入喚起了學生想盡快了解祖國這神奇山水景色的愿望,迫不及待地想翻書讀課文,情緒高昂地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在談學習體會時,學生們紛紛發(fā)言,為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美景而感到自豪。
二、要善于抓住關鍵性的詞句,因勢利導
在語文教學中,可把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課中德育,不應再是呆板的說教,而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不必局限于某一個固定的模式,應抓住機會隨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現在的學生,多半是獨生子女,一些孩子只知向別人索取,而不知向他人奉獻。他們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些固然是他們的弱點,但是他們的心靈是純潔的、思想是單純的,如同一張白紙,只要你抓住機會隨時點撥,一篇文章、一段名言、一首小詩都能給學生以啟迪和教育。因此,只要允許,教師不必局限于何時何地,都可以適時點撥。如教《石榴》一課可抓住“夏日的心臟”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董宣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的描寫,不難理解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zhí)法的精神。對于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講解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惫膭顚W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因此,對教材中的一些重點詞句、關鍵語段,教學中要扎實抓住,帶領學生細心品讀體味。在分析語言文字時,有意識滲透課文本身具有的思想內容,將課文內在思想性得以透徹闡明,使學生自然而然受到啟迪,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又受到生動的思想教育,受到人情美、人性美、道德美、精神美的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課文中重點句子可以體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在教學時,必須深入引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教育。
三、善于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陶冶情操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受到直觀感受,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優(yōu)美的音樂欣賞陶冶了學生的個人氣質和修養(yǎng),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實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詹天佑》《新聞兩則》《親愛的爸爸媽媽》《蘆花蕩》《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后許多學生產生向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此外,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學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與現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如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語文學習資料,通過網絡發(fā)布學生的習作,都是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認識網絡的用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方式。
四、要善于利用故事啟迪學生,以情感召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將相和》《軍神》、偉大的友誼》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fā)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在《偉大的友誼》一文中,講述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在生活上互相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共產主義事業(yè)上不分你我,互相幫助,互相關懷,親密合作的故事。學生會通過這個故事懂得了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堅定的信念、高度的智慧、頑強的毅力、博愛的精神努力改造舊世界,他們高舉著真理的火炬為人類照亮光明的前景。他們身上崇高的品德將永不磨滅、備受敬仰!盾娚瘛芬晃闹,通過記敘德國醫(yī)生沃克為一位拒絕使用麻醉劑的病人開刀摘除壞死的眼珠,病人的表現堪稱軍神的故事,高度贊揚了劉伯承將軍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具有鋼鐵般的毅力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五、要善于利用口語交際教學,培養(yǎng)情操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它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小鴨子得救了》《應該幫助他們》等內容教育學生養(yǎng)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所以,上好口語交際課,不僅能感染學生,還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很多內容,都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教師必須做個有心人,善于利用語文教材,滲透品德教育,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引導,還會使學生的言行得以規(guī)范:講文明、懂禮貌,講話音量大小適中,語氣柔和、語速適當,學會傾聽、尊重他人,學會關心理解他人,學會同情幫助他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能正確認識自己,學會自我反省、改正錯誤。習慣成自然后,在人際交往中感覺良好,與人相處融洽后,就會減少很多心理疾病出現的機會。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滲透德育的一個重要平臺,它要求教師借助科學與合理的手段滲透德育,且有效地統(tǒng)一小學語文教學和德育,從而實現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在有效結合智育和德育的過程中,應當持續(xù)地實踐與探究,依據語文課自身的特點,充分發(fā)揮教育主渠道作用,在課堂上時時滲透德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