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答案網! 請  登錄  |  免費注冊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網論文頻道
 
 網站首頁 | 論文頻道首頁 | 小學語文論文 | 小學數學論文 | 小學英語論文 | 小學體育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小學美術論文 | 小學品德與社會論文 | 小學科學論文
 初中語文論文 | 初中數學論文 | 初中英語論文 | 初中歷史論文 | 初中政治論文 | 初中物理論文 | 初中化學論文 | 初中生物論文 | 初中地理論文 | 初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品德
 高中語文論文 | 高中數學論文 | 高中英語論文 | 高中歷史論文 | 高中政治論文 | 高中物理論文 | 高中化學論文 | 高中生物論文 | 高中地理論文 | 高中體育論文 | 美術 | 音樂
 欄目類別:論文發(fā)表網

關于狗的論文3篇

更新時間:2018/8/13 11:49:00  瀏覽量:4642

關于狗的論文第一篇:哈薩克語與漢語詞匯中“狗”的不同翻譯

  摘要:哈薩克族和漢族在接觸歷史,文化習俗上都有些差異,本身就是不同的兩個民族,因此在表述同一個動物中也會有很大變化。其中翻譯時比喻與象征意義較特殊的動物是“狗”。哈薩克族人喜歡用“狗”來表達人們的生活習慣。但是由于哈薩克族和漢族的文化差異,“狗”在雙方的語言中就有了不同的含義。

  關鍵詞:象征意義;文化差異;哈薩克族和漢族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屬漢藏語系而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兩大語言體系,在翻譯中明顯表現出不同,名稱一樣的同一個實體的動物“狗”在翻譯時所表達的意思不同,如果在漢語中就是該動物,而在哈薩克語中它的文化色彩發(fā)生變化,真正意義迥然不同,就不是該動物本身了。

  一、“狗”在兩種民族文化中的對比

  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以游牧生產為主,不同季節(jié)去不同牧場生活,他們發(fā)現馴養(yǎng)的狗是不僅能幫忙狩獵,還能看護牲畜減輕負擔,并對主人很忠誠。所以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狗有特殊的好感,在哈薩克語里:牛,牛肉是;羊是,羊肉是;狗是,哈薩克族信伊斯蘭教,不吃狗肉,甚至沒有狗肉這一對應詞。他們認為吃狗肉是一件無法原諒的事,也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事,聽到此類話語他們會反感,甚至會發(fā)出嚴正抗議。

  哈薩克族人非常喜愛狗,在他們的概念里狗是他們的忠誠的伙伴,對它有好感,一般有關狗的詞語多帶褒義,用其寵小孩的行為,如(我的小狗)。哈薩克人看中狗的跟隨與忠誠,喜愛它,贊美它,把它喻為人。哈薩克語中關于狗的習語,諸如:(七大財富之一)(好狗是主人的眼睛)在漢族人的文化中,有關“狗”的習語多數是貶義對狗很反感。如電視劇中有:“他是李總的走狗,有時活的連狗都不如”。有時用狗來形容壞人壞事,諸如:阿貓阿狗、狗口里吐不出象牙來、狗頭軍師……

  兩種民族對狗的依賴性不同,過去哈薩克族具有逐水草而居游牧文化,牛羊成群經常遷徒搬遷需要狗的來看護牲畜,不像漢族人對狗的需求依賴性不高甚至不需要。

  二、“狗”在兩種民族文化中的特點

  用語料庫對現代哈薩克語特征進行調查研究具有較高的信度,通過在語料庫中對含有“狗”意義的詞匯進行調查,發(fā)現、、等詞較為豐富,其中出現的詞頻最高具體的結果分 析如下。

  正因為哈薩克族人對狗的偏愛,所以在哈薩克語中,多數表示褒義詞。對狗詳細調查與分析我們可將其特點歸納成以下幾點:

  (1)受寵、嬌養(yǎng),如:(寵物犬)(愛犬)

 。2)忠誠、執(zhí)著,如:(忠誠的狗)(順從的狗)

 。3)兇殘、狠惡,如:(像狗一樣的咬住)。

  在漢族文化中有關狗的成語比比皆是,發(fā)現多帶貶義,總會用來表示反感,形象不佳的人物或行為。我們可將其特點歸納成以下幾點:

 、欧锤小⒂憛,如:阿貓阿狗、狐朋狗友;

 、茪埲、可惡,如:人面狗心、狼心狗肺;

  ⑶卑鄙、骯臟,如;蠅營狗茍、狗嘴吐不出象牙;

 、葻o恥、惡心,如:行若狗彘、狗走狐淫;

 、蓜堇、目光短淺,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

  三、哈漢互譯中“狗”的翻譯

  翻譯進行時需要兩種語言的呼應,功能的對等。哈薩克語與漢語的翻譯也需要遵守該條例。翻譯是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其中,在甲語和乙語中,“翻”是指的這兩種語言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乙語,然后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譯”是指這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把甲語轉換成乙語。在譯成當地語言的文字中,明白乙語的含義。

  例如,在漢語中的“狗”指的是所有的狗,那么譯成哈薩克語時與這對應。如果漢語中的“狗”是一個特定的一種狗,那么譯成哈薩克語時要明白含義,找到所對應的特定詞。反之亦然,在哈薩克語與漢語互譯過程中重視這一原則。

 。ㄒ唬h語“狗”的哈薩克語翻譯

  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翻譯作品時特別需要注意,兩個不同語言中的情感意義,文化色彩區(qū)別尤為明顯,所以在翻譯時表示貶義的“狗”不分黑白譯為哈薩克語中表示褒義的“狗”,就會出現翻譯中的失誤。清·張南莊《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眾鬼入朝,論功行賞;便封活死人為蓬頭大將,地里鬼為狗頭軍師!睂ⅰ肮奉^軍師”漢語譯成哈薩克語時不能譯《》,

  而譯為《》就恰如其分了!“狗腿子”不應該譯為《》,而譯為;“哈巴狗”哈譯為;動植物的名稱上雖然有“狗”字,可是與狗沒有關聯。如:狗尾巴草;狗獾。這樣的詞匯值得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注意。一些哈薩克語詞匯,以及相對應的漢語翻譯:狗嘴里吐不出出象牙:;狗仗人勢:;狗茍蠅營:狗彘不如:

 。ǘ┕Z中含有“狗”的詞匯的漢譯

  哈薩克與漢族的文化有不同點,因此漢譯時不能單純的直譯“狗”,需要變換對象,要使用漢語語中所存在的形象取代哈薩克語中的“狗”,當不便時可以采取意譯。不能出現在哈薩克語中含有褒義,明明是喜歡的動物,在漢語中是貶義,討厭的動物。若是這樣,翻譯將是失敗的。

  例如:

  不能譯為:白狗進,藍狗出。因為這里的狗是貶義詞,所以應進行形象轉化譯為:狗血噴頭

  下面是一些哈薩克語中的詞匯以及漢譯:

  哈薩克牧羊犬。十年前國際上已經把ALABAI就是中亞牧羊犬批為TOBET。這一詞可追溯到在哈薩克斯坦中部挖出了4800年前的哈薩克遷移時的馬和犬的化石,而ALABAI 這個名稱是哈薩克斯坦西部的一個部落名,可以隱約發(fā)現哈薩克族對狗的感情。哈薩克族所崇尚的好狗就是本名族特有的哈薩克犬。所以將此時狗稱為,譯成漢語為哈薩克犬。狗是哈薩克族人七種寶物的一種,也是吉祥物。這個七種寶物物質中只有狗,哈薩克族有句俗話“人是不懂人性而狗是懂人性”由此可見,哈薩克語和漢語的互譯中需要著重詞匯的本身意義。要善用翻譯技巧,將兩種語言中實際意義一樣的詞匯交換使用進行翻譯。不能盲目的翻譯,更不能只看字面意義。

  四、結語

  漢族是以農業(yè)為主的民族,而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由于他們文化間的差異,以游牧或打獵為主的民族對狗有很強的依賴性,不同于農業(yè)為主的民族有無都可以,長久以來,就形成了漢族對狗不是很親近,而哈薩克族離不開狗的習慣。將其視為“人之摯友”。本文對哈薩克語與漢語中對“狗”的不同翻譯研究由此可見,在兩種語言經行翻譯時要理解真正含義,不能盲目翻譯。

  參考文獻:

  [1]《漢哈成語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2]文軍.關于“狗”喻人的感情色彩[J].現代外語,1997(2).

  [3]相華利.中英動物文化對比和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4]《漢語大詞典》編撰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1994.


關于狗的論文第二篇:淮陽“泥泥狗”文化內涵探析

  摘要:淮陽“泥泥狗”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叭俗鎻R會”是淮陽“泥泥狗”的具體形式,形體上的紋樣符號具有很強的生殖崇拜意識,凝聚著非常豐厚的生殖崇拜文化內涵。一方面,泥泥狗所具有的生殖崇拜的習俗等充分反映了我國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泥泥狗所具有的樸實、神秘的特征更加豐富了我國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淮陽;泥泥狗;文化內涵

  “泥泥狗”是淮陽太昊陵“人祖會”中泥玩具的總稱。也稱“陵狗”。傳說它是守護在伏羲、女媧陵墓前的一只神狗,F如今,“泥泥狗”并不單指泥狗,它包括很多種類。逢每年的二月人祖會,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來到太昊陵進香,祈求自己的愿望成真,都會購買“泥泥狗”贈送給家里的小孩子,圖個吉祥。泥泥狗這種泥塑工藝品具有中原地域的特色,文化內涵與歷史文化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千百年來受到不同年代老百姓的喜愛,流傳至今,是別的地方所沒有的,被譽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和“真圖騰”[1];搓柲嗄喙酚腥Ф嗄甑臍v史,造型奇特,種類繁多。題材包羅萬象,有鳥、獸、蟲、魚、人物,此外還有雙頭鳥、雙頭獸、雙頭狗、人頭狗、猴頭雁等形象等[2],這些古老樸素的泥泥狗,充分體現了老百姓勤勞的智慧和精湛的技巧,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

  (一)泥泥狗在形象上體現了原始的生殖崇拜意味。

  在遠古時代,人們把繁衍和生殖這種普遍的愿望融入到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泥泥狗就是這樣產生的。泥泥狗的造型大都是祭祀、祈子、求福,它的圖騰紋飾也和是“生殖崇拜”相關聯的圖樣,這些恰恰說明了泥泥狗的文化內涵是繁衍和生殖。在遠古時代,氏族部落能否生存的基礎是人類自身的繁衍和壯大。

  “早在五億零七千年前至十九億年震巳紀期間,在中國境內還大部分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大片的淮陽古陸。”(引自地質學家劉洪元《中國古地理圖》)[2];搓柟欧Q“宛丘”和“陳州”,每年的陰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將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大型廟會,當地俗稱“二月會”,這一個月每天都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來到淮陽太昊陵,在伏羲陵和女媧觀前上香,進行祈愿,延續(xù)著祖先的習俗。如“履跡舞”、“摸兒洞”、“拴娃娃”[3]等都是保留到現在的遺俗。

  (二)泥泥狗包含了形象的移情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中,人們比較傾向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定的實物上,如畫家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畫中,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在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中,實物移情是一種重要的表達自己內心訴求的藝術手法。人們通過動物的形象來表達吉祥的寓意,喜鵲、蝙蝠、梅花鹿通常表示,福、祿、喜等。這種手法在泥泥狗中也充分運用到了。也有一些表現美好祝福的,也有祁子求福的,也有辟邪消災的。例如:通過“猴騎馬”來寓意“馬上封侯”、運用同音詞“喜上梅梢”“喜上眉梢”來寓意美好祝愿等等。

  泥泥狗大約有二百多種造型,每種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義,不僅有猴頭燕、人面猴、人頭狗、多頭怪、草帽虎等,而且還有抽象的組合體。這些夸張又神秘的形象,正是說明了泥泥狗制作者創(chuàng)作心境的自由和率真。

  “泥泥狗”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是中國民俗活態(tài)文化,它印證了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中民間美術與原始美術之間相互滲透的關系[4];搓枴澳嗄喙贰辈粌H對研究人類學、民俗學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價值,而且還使我們對中原文化有了更深更高層次的了解。

  (三)泥泥狗是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一種獨特形式。

  有人說民間藝術是專業(yè)美術的原料和半成品,而泥泥狗則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它是受到原始圖騰文化影響而產生的,是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象征,淮陽泥泥狗憑借著它古拙怪誕的造型,神秘夸張的紋飾,在中原文化上大放異彩。

  泥泥狗不僅對遠古的神話傳說進行三維的記載,而且還對遠古藝術的原始風貌進行細致的描繪,為世人所了解和認識,泥泥狗造型上抽象的紋飾具有一定的意義,蘊含著深刻的原始文化。泥泥狗這一民間活態(tài)藝術,讓后人更深層次的認識伏羲氏人祖的文化內涵、圖騰崇拜和生活習俗,真實地記錄了遠古人類生殖文化的歷史,對于歷史的傳承有很重要的價值和研究意義。在繼承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就是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泥泥狗為我們研究史前文化提供了“活性史料”。

  參考文獻:

  [1]倪寶誠,倪眠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2]倪寶誠.淮陽泥泥狗[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3]李巖.淮陽泥泥狗的傳承與發(fā)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

  [4]張群成.淮陽泥泥狗的民族特色與內涵研究[J].藝術教育.2005


關于狗的論文第三篇:論《狗鎮(zhèn)》的戲劇化電影風格和思想內涵

  摘要:導演拉斯·馮·提爾通過一種戲劇化的電影風格將《狗鎮(zhèn)》呈現出來,充分利用了舞臺空間與道具等,使人物、劇情的張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深刻挖掘了人性善惡的問題,對于民主、平等、人權以及作惡、傲慢做出了反思和批判,發(fā)人深省,直擊人心。這個看似是烏托邦的小鎮(zhèn),經過格蕾絲到來、喪失與毀滅的過程走向了死亡,反映出新民主主義的破滅,其荒誕性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寓言意味。

  關鍵詞:《狗鎮(zhèn)》;戲劇化電影風格;布萊希特;人性善惡

  《狗鎮(zhèn)》是導演拉斯·馮·提爾編導的一部懸疑電影,講述了一個神秘的女子格蕾絲逃亡到了封閉落后、荒蕪黑暗的狗鎮(zhèn),接受了以干苦工、做勞役為前提的居住條件,但是迎來的卻是狗鎮(zhèn)村民更加變本加厲的侮辱和踐踏,父親的到來結束了格蕾絲包羞忍恥、卑躬屈膝的生活,終于格蕾絲舉起了復仇的屠刀,血染狗鎮(zhèn)。導演采用了戲劇化的拍攝手法,獨特的舞臺道具、燈光等的絕妙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視覺沖擊力,渲染出濃烈的壓抑感,在舞臺上有限的空間內極具表現張力地展現了人性的善和惡。盡管故事顯得荒誕不經,卻折射出了最真實的社會處境。

  一、戲劇化電影風格

  戲劇化電影風格就是以戲劇美學為基礎,按照戲劇沖突律來組織和結構情節(jié),它的表現方法包括戲劇性情節(jié)、戲劇性動作、戲劇性沖突、戲劇性情境等,在電影化的范疇內向戲劇學習和借鑒部分相宜的戲劇化的敘事方式,以完成一個故事的展示(1)。戲劇和電影本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都是一門綜合藝術,有人說,戲劇是電影的老師,電影又是戲劇的升華!豆锋(zhèn)》是一部電影,但導演盡可能地為其電影的特性套上了戲劇的的外衣,通過戲劇的特點呈現出來,封閉的舞臺場景更加放大了戲劇的張力,虛擬的舞臺空間和簡潔的道具突出其象征性。這就體現出了布萊希特的敘事劇理論在《狗鎮(zhèn)》的舞臺呈現上的運用,其注重“間離效果”[1],強調戲劇藝術對現實生活的干預以及觀眾對生活的思考。

  (一)第三人稱敘述的代入

  影片選用旁白的方式進行故事講述,夾敘夾議,帶有敘述式的客觀態(tài)度,這樣可以有效地阻止觀眾和角色之間的感情混同,防止把觀眾專一地引入劇中人的內心,而是要讓觀眾在靜聽故事的敘述和評析中作出判斷。布萊希特認為,劇中人的性格不應引起觀眾什么興趣,讓觀眾注意的應該是劇中人的社會態(tài)度,以使感情效果讓位給理性效果,直捷地使戲劇達到一定的社會目的(2)[2]。

  (二)象征性的舞臺道具

  在極具造型化的道具和布景中,導演將格蕾絲通過工作所換來的小瓷人用實物表現,這充分體現出道具的象征性:小瓷人被摔碎在地上,仿佛碎裂的是真人,易碎的特質暗示了格蕾絲與狗鎮(zhèn)居民關系的一觸即潰,小瓷人是格蕾絲和狗鎮(zhèn)相遇的產物,小瓷人的破碎則暗示著格蕾絲夢魘的進一步加深以及自我毀滅的開始。小瓷人以實物形象予以呈現,為的就是將狗鎮(zhèn)村民的惡毫不掩飾地擺在銀幕前,進一步探討了善與惡的關系。還有瑪莎家里的鐘也用了實物呈現,這樣不僅增加了現場的儀式感和神圣感,而且把觀眾的視線延伸到了空中,拓寬了舞臺空間,豐富了視覺層次。湯姆經常以道德重整為由召集大家集合,就連之后允許格蕾絲居住的決定也是通過民主決議決定的,這個鐘始終像一個神圣的眼睛在監(jiān)督著大家的一舉一動,但最后貪婪的本性暴露,人們與最初的道德重整的初衷背道而馳,就像狗鎮(zhèn)中沒有榆樹卻命名道路為榆樹路一樣可笑,充滿了反諷色彩。

  二、思想內涵

 。ㄒ唬┤宋锏纳鐣毡樾

  起初,人們的善良只是偽裝和保護自己的武器,不久,在利益面前,貪得無厭、窮兇極惡的本質就逐一暴露出來。不管是影片中的退休老湯姆,盲人麥凱,陶藝制作者麗絲,還是教師薇拉等,他們的形象都具有社會普遍性,導演馮·提爾顯然把狗鎮(zhèn)當作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導演之所以設置虛擬的假定情境,就是想讓故事的發(fā)生地變得模糊而不確定,產生一種陌生化的間離效果,使觀眾更容易跳出“狗鎮(zhèn)”這個圈子,反思更大更復雜的社會生活。這個被命名為“狗鎮(zhèn)”的舞臺其實本質上就是一間人性的實驗場,也不局限于狗鎮(zhèn)的村民,而是任何人都可以上場,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正是格蕾絲的善良和一次次的寬容,使狗鎮(zhèn)的人們有了掌控格蕾絲命運的機會,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格蕾絲是在為自己的居住權買單。他們自始至終都站在一個施舍者的角度作惡,在一次次的壓榨格蕾絲后,狗鎮(zhèn)村民身上隱藏的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這七宗罪一起顯露了出來!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認為自己做了錯事,正是這些將格蕾絲推向了抵抗與毀滅。

  (二)湯姆的人性分析

  湯姆和格蕾絲一樣,都帶有道德上的自我優(yōu)越感,正如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認為的,人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內驅力,將人格匯成一個總目標,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這種為優(yōu)越而進行的奮斗是內在的,不僅在個體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歷史上同樣進行著這樣的奮斗,它引導著人和種族永遠不斷進步(3)[3]。湯姆作為狗鎮(zhèn)居民的精神生活的領導者,他常以說教者的身份出現,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將他的理論滲透到狗鎮(zhèn)居民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當中。但是在整個故事中,他比任何人都更虛偽、懦弱和膽怯。常態(tài)下他是偽善的,一到關鍵時刻,他就會以出賣別人來保全自己,還煞有介事地找種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和格蕾絲一樣,他迷信在民主自由的空間里,相信人性的善良可以遍地開花。當格蕾絲發(fā)現仁愛善良在人類的貪欲面前無能為力時,一忍再忍的她居然選擇了更為殘酷的詮釋方法。湯姆把狗鎮(zhèn)居民以及格蕾絲當作了一次人性的實驗,就是為了進行他所謂的人類靈魂的哲學家道德家的事業(yè),以佐證他那偉大的慈悲的靈魂?他對人性的不斷實驗以及在強權面前的俯首帖耳何嘗不是對狗鎮(zhèn)居民的丑惡,以及犯罪的催化與縱容?在他舉報格蕾絲的那一刻起,他就徹底摧毀了自己原來的信仰和價值觀;并且在信仰崩塌后對邪惡強權做出了的徹底妥協(xié)、認可和投靠。

 。ㄈ鞍谅钡姆此

  影片最后格蕾絲和她父親的一番談話耐人尋味。他們提到最多次的一個詞是“傲慢”,格蕾絲認為父親以掠奪為天經地義便是傲慢,而父親指出格蕾絲以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別人卻不能公平地衡量自己才是傲慢,當一個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無下限地寬容,不給他們機會更是是極端的傲慢。在父親看來,人們不過是狗,不過是按照他們的本性進行反應,所以就應該給他們教訓,鞭打他們,讓他們不再一次又一次的依照本性反應,這充分暴露了丑惡的人性。如果把格蕾絲當作是民主、平等、友愛、和平的象征,那么她父親則是專制、等級、強權、暴力的象征。當初格蕾絲離開父親,來到狗鎮(zhèn),一再地忍受村民給她的屈辱和痛苦,但這正是她滿足內心優(yōu)越感的方式,也是讓她自己升華的方式。在影片結尾,狗村再次出現了微弱的光線變化,仿佛之前仁慈微弱的光線終于拒絕再為這個村落掩飾,突然間格蕾絲再也無法想象那些醋栗叢還會在結實,只看到眼前的荊棘,光線照亮建筑的坑疤裂縫和村民的丑陋,霎時她變得了然于心。她要是和他們一樣,她絕對無法替自己辯解,絕對無法原諒那些行為。她的磨難痛苦終于獲得平反,要是有人有能力加以糾正這些人,那就必須為別的城鎮(zhèn)這么做,為全人類這么做,尤其為格蕾絲這個人這么做。在罪惡的驅使之下,溫暖漸漸被腐蝕殘盡,從心底綻放出黑暗之花,將善良和仁慈抽離,狠狠地踩進泥淖里,回避自己的黯淡和不堪,得體的皮囊底下卻是腐爛的靈魂。

  三、結語

  拉斯·馮·提爾的電影詮釋,通過其嚴謹的敘事結構、灰暗冷峻的畫面風格、簡潔的造型布景令人耳目一新,同時還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他通過這個感傷的故事竭盡全力地打破了觀眾的心理道德防線,諷刺了人性背后丑陋、虛偽的嘴臉,嘲諷著這個布滿弊端陋習、需要像狗一樣被調教被整改的世界,充滿了哲學思辨,它是在顯微鏡下放大的社會,同時也是人性的縮影。盡管最后格蕾絲通過父親的權利懲處了狗鎮(zhèn)上的村民,但是人類社會的不平衡仍到處存在,因此人類內心的邪惡仍然在外部世界大行其道。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固執(zhí)而純粹地堅持自己一以貫之的善良和溫和。孟子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边@也許就是我們追求善良的最大意義。不管電影里還是現實里,做人,我們不該拋棄善良,但如果人人都是自私邪惡的,那這個世界才是悲劇的。所以,善良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去欺負和傷害善良的人。

  注釋:

  (1)360百度百科“戲劇化電影”的概念。

 。2)引用余秋雨的《戲劇理論史稿》中對布萊希特敘事劇理論的解讀。

 。3)引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中對優(yōu)越感的解釋。

  參考文獻:

  [1]陳柏健.試論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J].外國文學研究,1980(03)

  [2]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09)

  [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楊穎,譯.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01)

 下一篇:沒有了!
 與有關的其它論文
  • 暫無
 熱點推薦
CopyRight @2018   論文發(fā)表最好的網站 www.stephenandchris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