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高中階段各學科在內容設置和教學模式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從而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主要以高中政治這門學科為例,談談我對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的看法及建議。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改革;新課改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政治歷來是高高在上的東西,離普通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實際上政治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所以現(xiàn)代教育制度建立以來,政治就一直作為一門獨立的科目存在于我國初中以上階段的教育教學課程體系中,目的就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灌輸社會主義思想,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國家制度和組織架構,更加熟悉社會主義制度的運作方式,從而在未來進入社會時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活和工作,并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投入自己的力量。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智力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所以隨著教學時間的延長,各科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內容更加廣泛,就以高中政治這門課程為例,相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知識內容的表面化來說,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一部分知識都開始向著縱深化、詳細化方向發(fā)展。但政治本身涉及的就是嚴肅性的內容,所以這就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因為知識的單一性而逐漸失去對于政治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抓住課程改革的大方向,順應教學大綱的新要求,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打造有趣、有活力、高效率的高中政治課堂。
一、“一言堂”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的課堂
眾所周知,教師都是接受過專業(yè)教育,并在自己所教授的學科領域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而學生進入學校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從教師處獲得知識,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于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不自覺的對學生產(chǎn)生“輕視”心理,而對自身產(chǎn)生過度的自信。這就導致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來不尊重學生的需求,而是將學生作為教學的附屬品,認為學生只需要根據(jù)教師的思維和指導亦步亦趨即可,長此以往,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會逐漸磨滅學生對于政治學習僅有的熱情,結合政治學科嚴肅性的特點,更是導致教學效果的雪上加霜。所以作為政治教師的我們在新時期的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將“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主的知識傳輸模式。
首先,相對于物理化學等學科來說,政治教師的備課壓力相對較小,因為政治主要是依賴學生的記憶能力,并且政治科目所包含的知識面相對固定,所以在日常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放到研究學生的學習需要方面。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上節(jié)課知識的學習狀況,制定相應的隨堂檢測環(huán)節(jié),從而幫助學生在上課最初做到溫故而知新,并通過以往知識的回顧逐漸帶領學生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另一方面教師要在研究學生學習需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模式的選擇,保證政治課堂的趣味性、活力性,從而中和政治學科嚴肅性。
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知識傳輸模式,而是要通過授課不斷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來調節(jié)教學側重點。例如通過提問的方式主動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引導學生不論是從思維還是行動上都能夠融入課堂情境中,繼而逐步喚醒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同時還能隨堂檢測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和效果,進而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和方法。
二、“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樘骄渴浇虒W
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中,教學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考試,尤其是對于高中階段來說,高考是一種一次性選拔人才的模式,學生三年的努力就看最后兩到三天的考試成績,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有意識的增加課堂教學容量,目的是盡可能地讓學生廣泛的接受知識,提高考試成功率。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往往是學生的知識吸收效率達不到教師的教學預期,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所以新時期的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從而提高知識的實際接收效率。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知識層次的劃分,不能一味地灌輸知識點。例如我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任何知識點一般都會圍繞是什么?怎么做?有何意義?這幾個層次展開,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按照這個層次來一個個梳理、分化知識點,從而讓學生在記憶過程中也更加有條理,大大提高記憶效率。
其次,經(jīng)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對于高中政治這門學科來說,探究式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教學模式。經(jīng)過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在政治學習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而政治是一門記憶為主的學科,所以在政治學習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知識都能夠實現(xiàn)自學,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則在于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的引導和邏輯的整理。探究式教學模式通過減少教師的課堂參與度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政治課堂教學的活力。
三、重理論教學轉變?yōu)槔碚搶嵺`相結合
我國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是各學科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對于政治這樣一門理論為主的學科來說,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是將精力完全放在理論知識的傳輸上。但新時期素質教育更加提倡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政治課堂上也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首先,政治科目設置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固定的制度和組織架構,了解新的國計民生也是政治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選擇性的將國內外政治事件帶入課堂,和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無形中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事件的分析中。
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辯論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例如從時事政治中選擇一個事件,模仿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討論,這種帶有競爭性的討論,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然后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資料、分析問題,從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總之,素質教育背景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出科學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是新時期高中政治教學的基礎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自覺遵循“以人為本”等新型教學理念的引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需要探索出新型的教學模式,從而不斷提高政治教學的有效性。